睡姿不好引发疾病 http://www.mxxshi.com/huanzhetiandi/bingyinbingli/105.html
如果让我在全北京找一个地方来作为代表——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故宫。
这是一个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总能感受到惊喜的地方。
春日百花,夏日浓阴,秋日落叶,冬日飞雪。
在年的春天,我回忆起一年前在这座神圣的宫殿里拍摄的照片,仿佛周遭的寂寞与无助都被一年前的春日融化——而希望,正如绿芽一般,渐渐生长。
这次的推送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关于故宫建筑的照片;
第二部分是故宫的花;
第三部分是去故宫拍摄的一个小攻略。
全文较长,感谢耐心观看的你。
一、建筑·飞鸟
飞鸟多在午门-金水桥一带。
那还是清晨,我和其他游客都打着哈欠排成“S”形,等着工作人员把我们放进参观。
因为时间还早,便只能抬头看看周遭的建筑和这些从建筑前飞过的鸟儿——这些鸽子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墙前恣意地展现着生命的活力。
印象里的宫廷一定是寂静的、森严的,但是却有一群一群的鸟在头顶飞过,和它们身后的宫墙形成了动与静的对照。
我有些好奇六百年前的故宫是不是也有几百只鸟儿在午门前飞过。当它们的鸣叫声盖过宫殿的肃穆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当然,我眼前的这一群鸟儿和六百年前也许没有一点的关系,但是由于游人的熙攘,它们的声音也便不再是主角了。
二、建筑·红墙
我觉得只有一种颜色能代表中国,那就是红色。
而故宫,最大气地展现了这一种颜色。
(请将手机旋转九十度,看故宫全景)
(接下来请竖屏观看)
红色可以是陕北的热情,可以是革命老区的壮烈,可以是改革开放的斗志,也可以是寺庙里的虔诚。
而故宫的红,是大度与深沉的。
大片大片的红墙连缀着黄色的屋顶,却不让人觉得艳俗;满目的红色点缀上绿色的琉璃却产生别样的高级感。
我觉得这种红色给人的沉稳与心安来自于它严整的规划,近乎偏执的对称;来自于它对于饱和度和明度的恰当调和;也来自于它所见证的历史。
曾经周围的民居倒塌了,变成了现在的高楼;曾经石块铺成的路被改造,变成了现在的柏油马路;曾经赶车的铃声和吆喝声也变成了汽车的鸣笛声。
现代化改变了很多很多东西,但它还在尽力地维持着原来的模样。
现代建筑是常修常新的,故宫的修葺却在一次次的工程里复刻着原来的样子。
这个处在北京市最中心的建筑群,却以最古旧的方式彰显着一种永远也不过时的魅力。
所以,当我去过很多故宫之后,我反倒觉得踏进这个地方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我太现代了,我身上的衣着、我手里的相机、我看着建筑时脑子里浮现出的西方的理论......都在彰显着我与这个宫殿的隔阂。
永远以一种局外人的态度来观赏它。
每一次细读也都震人心魄。
再回来说起故宫的红。
从实际来看,它并不是我想象里的正红色,有一点紫,也有一点橙,如果在雾霾天看来更是灰蒙蒙的。
也许是修葺者刻意为之,也许这本身就是红色氧化了的样子。
当然这一切也都并不重要,只是回到家里整理照片的时候都会惊叹这种颇有些暗沉的红色。
然后再一次把它调成心目中的色值。
这种“惊叹-调色”的过程会在我每一次去故宫的过程中不断轮回复刻,不知道我心里的故宫是否也是一种想象的桃花源。
当然有些悖谬的是,我在尝试用现代的手段回归古典。它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成功,而最终成为我这样一个局外人的自我娱乐的方式。
三、花·桃之夭夭
在这次去故宫拍花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原来故宫里有那么多的植物。
印象里的故宫就是因为皇上怕刺客偷袭,把中轴线上大殿前的树全给砍了。
太和殿前一览无余,尽显大气。
我也并非忽视了御花园的存在,只是凭借着小时候几次去故宫的记忆,认为御花园里还是假山为多,好看的植物也许不过几棵栽在花盆里的铁树罢了。
这次来故宫拍花是为看到了一些摄影圈子的朋友的宣传,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