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网红文90后帅哥元爆改出租

入云屋在去年十月份开始装修,去年底落成,今年三月份营业,经历了秋、冬、春三个季节。迟迟没有详细介绍这个院子,其实是不想太多人流量扰乱了这里的清净。但如今又决定写一写,是因为网传的版本都没有采访过我,有许多臆想编造的成分。因此我想亲自阐述这个院子的前前后后,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真实的样子,以及我想借此传递的一些想法。

1/入云屋的前身

“入云屋”是我年自己一个人做工作室时注册的品牌名字。

杜甫《赠花卿》写道:“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城即是成都,借“入云”二字是希望我能有一席好地汇集美好的事物。

另外“云屋”有“高耸入云的楼房”和“隐者居所”之意,当时工作室在小区楼中高处,因而贴合了“入云屋”这个名字。

《90后元爆改出租屋》一帖由那年开始在网络流传,文字叙述是真,只是当时花费了元,而并非网上编造找噱头的“元”。改造的这个小空间也是做工作室用,不是生活居住。

工作室的一具一物都是我亲自完成,经济能力不足,就淘旧货买材料自己装修改造,前后一个人花了30天完成。那年的创业装修,除了实现自己的想法,最有价值的是,我对“惜物之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条件有限时,珍惜手中普通的东西,物尽其用;有条件用更好的东西时,也不轻视别人手中欢喜的普通之物。

入云屋一开始是做美食摄影的工作室,偶尔和朋友小聚,功能性比较单一。但其实我从年就很想开一家杂货店,因为那会儿刚大学毕业,特别喜欢无印良品简约又有设计感的日用小物,但因为价格昂贵无法承担,所以就想有一天能开一家这样的杂货店,但能让更多人消费得起,并且感受到生活美学带来的愉悦感。

因此在年,我在摄影教学市场刚兴起的好时期,反而减少了摄影课程,开始经营起这个很小的淘宝杂货店,入云屋什物。

那时候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实体店,因此想通过淘宝店慢慢积累产品和经济能力,作为一个长期的过渡。

对待开实体杂货店这件事,我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给自己规划了学习、积累、过渡的阶段。我自己亲自去改造旧物、学习制作缝纫和手工、接触美食、自学平面设计,虽然不指望能够通过个人能力满足产品需求,但是有涉猎和了解,会对将来产品品质有更好的把控。

从年到年,“入云屋”代表的仅仅是一家虚拟的网络杂货店,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也由我一个人慢慢变成了四个人。

网店虽然发展缓慢但趋于平稳,我开始想,离有开店的想法到现在也过去了四年,经济条件也有所积累,于是想在年实现开实体杂货店的计划。

也是机缘巧合,去年九月某天心血来潮,想转转郊区有没有出租的小院,因为离工作室比较近,拿来做自用的茶室接待朋友也不错。

然而那天才骑着车转了几分钟,就碰上了一个合适的农家院落,也就是如今入云屋的店址。看着大小和位置都不错,实体店的计划就这么突然地落实下来了。

2/入云屋的修复

这个院落在成都三环边上的郊游绿化景区里,紧挨公交站和马路,但又不是特别显眼,也算是闹中取静。但在我之前,这个院子租给了工程队,院落堆满了建渣,蚊虫肆虐。

我随后又在四周晃荡,但心念着这个院子,在短暂的十多分钟后,我折返与房东攀谈,最后签了租赁的合同。这与网传的买下这个院子,是有出入的。房屋租金并不贵,等同于成都一套大户型的房租。但耗费的是修复这个院子的费用和精力。

这个突然的决定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是冲动的,反而异常兴奋。对于一个准备了四年的梦想,一下就变得很近。

我开始翻阅各种院落设计的书籍和图片,借此形成基础的风格偏向。那一阵我参考了数十本书,看了上百家店,每天夜里困得睁不开眼才睡觉。我喜欢东方的元素,尤其是传统中式和传统日式,以及对少量的韩式和泰式都有偏好。

因此在最初的设计规划里,我以传统中日式结合,点缀了少量的韩式、泰式。

整体的翻新

最主体的房屋外观,先铲除斑驳脱皮的墙面,进行了防水处理。屋顶留下的常年的青苔污垢,都用草酸进行了快速清洗。最后运用了钟爱的徽式建筑的灰白配色,将墙面和屋顶都喷了防水的真石漆。

市场上买了非常普通的青瓦,防腐木起框架,搭出了不到一米的屋檐。在整体上,会比之前的色彩和形态上更有层次,接近于日式传统建筑里的造型。

屋檐下面的空间,利用起来搭建了一个近似于榻榻米的地方,但其实更多是参考了韩国的传统建筑里的造型,包括配色也选用了灰黑色。

整体正面的房屋,小窗户去掉,只保留位置对称的大窗户。窗户玻璃为了美观都是改成了整面玻璃,但房间另一面还有比较大的窗户,所以不担心通风。

玻璃看不到边框,做法是先用木条在窗框里做框架,外部木条和墙面持平,最后玻璃通过木条固定,外墙再将木条和墙面一起做漆面,这样看起来就没有了边框。

整面的玻璃在晴天能映透天空,像一幅画。

屋檐下加上了芦苇帘子,能弱化一部分层高,让整个房屋的空间感更收敛,让人更有安全感。另外在意境上,雨天有着“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景致。

房屋的所有门,都是让木工用防腐木做的,参考了徽式建筑里灰门的造型,喷上了灰黑色的漆,搭配黄铜的中式环扣插销。在做门的时候,师傅们都表示这么做很粗糙不高档,并且会变形。在我执意要求下,师傅们开工了。我让他们在门背后使用谷仓门的固定法,尽量减少变形的可能,但由于材料板型太薄并且会长期日晒雨淋,变形是肯定的。但目前看对于整个院子的风格来说,轻微的变形不影响使用,在美观性上也不差毫分。

亭子的平台是原先就有的,只是附着了厚厚的污垢和青苔。做了清理后,加固受力面,就可以搭建整体的框架了。在框架上钉上木板,再钉上防水层料,最后再将一片片固定好的草片钉上去。草片是做过防腐处理的,几年内都不会发霉腐烂。固定的方式也是木条固定,因此没有台风也不会被掀掉。

院门是推翻原先重建的,参考了中式院门的造型,但特意做得比较小,更符合我心中“小院闲庭”的模样。

门扉是参考了日本庭院院门,紧疏排列,

犹有一种“不禁门外窥春色”的意境。

小院门口挂着的暖帘,其实最早是与禅宗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起初是抵御风寒和尘土,后来用作体现居主的身份,再到现在常见为商店的名字和纹章。入云屋院门的暖帘,是想让客人掀开门帘后有隔世之感。

一楼入口的雲字暖帘,印的是我们入云屋的纹章。让来客能感受到一层层空间推进的体验。在视觉上,也是整个庭院里彰显“所属权”的部分。

因为社区里不让硬化土地,所以围栏不能是墙,最后选择用竹篱笆。这个竹篱笆不是传统的竹竿围栏,而是楠竹竹枝编织的。传统的中式院落里常用,但现在仍然常用这种篱笆材质的是日本寺庙,在国内的话上海武康路一带有些院落也有使用。

原先的水泥地面用电钻打掉了,挖出了地下以前埋的石板,随意打碎了用来铺了院子的路,最早院门的木门也没有扔掉,放在了庭院里作为小区域的平台。院子的路用了新的青石板铺上,在干燥干净的状态上石材漆,就会有光泽和质感,再经过使用青石板颜色便会慢慢变深,并且太硬朗的边角会破碎掉,逐渐形成自然的岁月感。

虽然刚铺设的庭院的踏石有些突兀,但经过雨水的冲刷、日光的照晒以及时间的打磨,现在的踏石与小碎石子完全融入进了土地。

?

小景的搭配

拖把池

拖把池是一个大的陶瓷花瓶改的,电钻打了孔连接排水管道,再用水泥填补空缺,并且把底部用水泥座牢。背后种了两棵曼陀罗,让整个原本功能性上很接地气的地方也能形成一个小景致。

惊鹿

庭院里的小景之一是房屋主体通往茶亭路上的石槽竹流水,这个在日本有个好听的名字念“惊鹿”,也称蹲踞,一般是放置在通往茶室的路上,供人喝茶前做洗手之礼。惊鹿的造型也分很多种,包括配石其实都有位置和数量的讲究,有供人下蹲、放置夜灯等功能。在传统日式茶庭里,惊鹿与茶室的位置、配石与踏石的位置等都有许多的规则。在入云屋里,惊鹿仅仅作为小景观赏,因此没有做谨细的设计。

大多数人受空间条件和水源条件限制,只能给惊鹿做水循环,石槽的水抽到竹筒里再流下去。但我在装修时保留了原有的水源,特意把出水口做矮,通过软管接上水源,因此入云屋的惊鹿不仅仅是摆设,而是活水源,能够保证水质的灵动性。最后水管裸露的部分用植物遮挡就可以了。

石灯笼

庭院小景还有红枫下的石灯笼。石灯笼原本是设立在佛堂里的,后来被广泛用在日本庭院里,和惊鹿都是非常典型的日式庭院素材,现代的石灯笼观赏性超过了实用性。在许多日式庭院里,石灯笼常常设立在惊鹿的旁边。

石灯笼的造型也有许多,我选择了最常见的四脚雪见形

灯笼,比较适合入云屋整体的自然感。

院门小景

最后是庭院入口处的左边,是由泰式元素组成的小景。极具泰国风格的藤编灯笼是我淘到的孤品,配合石景市场挑选回来的石头,以及热带植物棕竹,都带着浓郁的东南亚禅意。

庭院的四季花草

庭院里的植物,多数以亚洲风格的植物居多,除枫树和木绣球有明显的日式风格,其余的都是中式风格植物,如芭蕉、樱桃、枇杷、竹子、腊梅、紫荆、曼陀罗、结香、姜花、吉祥草、紫娇花、玉簪、麦冬、棕竹等。

在设计庭植物前,也极尽所能地参考了众多亚洲庭院的图片、书籍和视频,了解到皮毛,加上前几年对植物的些许了解,进行了搭配和高低分配种植。

院门周围的植物

院门周围的植物非常重要,是来客的第一眼印象。我在门口的左边种了荷兰铁树,右边种植了棕竹,为整体柔和的亚洲风格增加了几分硬朗,整体看起来会有更稳重的意境。

进门的左边是原先种植的腊梅园,茂盛的枝条一年四季

都有不同的景致。

进门后右边的赤枫,一年四季变换不同的色彩,

搭配古意院门,会有不同的季节感受。

庭院的花径

庭院内的路线,以平时护理方便为前提的,所以设置了两条大路,和几条小路,确保不需要踏进土地很远才能维护植物。

而植物的位置,除了凭感觉设置高低外,其实最关键的是大树的位置。我是以摄影师的角度去取景的,因此是选了几个大景从构图上去分配植物。

主体的正机位上,需要在左边三分之一黄金点处种植一棵大树,因此选择了日本红枫。这株日本红枫冬天凋零,春天冒红色的新叶,温度升高后逐渐过渡为橘色、黄色,最后在入夏保持绿色直至秋天温度下降,会再过渡为红色。

正好红枫的位置可以弱化掉一楼屋檐的支柱。

从榻榻米的正机位构图视角,红枫亦能作为前景让整体线条更柔和,纵深感更明显。

树木的价格一般是按照树木离土地20厘米左右高的根茎的周长计价,越粗价格便越高。日本红枫和本地红枫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本地红枫的叶大,不够精致,而且一直会保持深红色,色彩层次也比较少。

另外就是颜值最高的赤枫,光杆的时间最短,也就是说掉叶最晚,吐芽最早,颜色过渡是我见过最漂亮的,美得失真,哪怕是光杆的时候,杆子会过渡为红色。

木绣球在整个庭院居中的位置,作为镇场的大佬,能够在侧机位给到楼房入口一个很漂亮的构图。木绣球在平时不开花时显得非常的低调,因为叶子并不会特别得茂盛和漂亮,但每年四月份开花,都能够惊艳整个春天。花期不到一个月,因此尤为珍贵。

除了能给楼房入口造景,从另一个角度,木绣球和红枫能给院门营造曲径通幽之感。

茶庭的一侧种上了芭蕉树,等待雨天时有景:帘外雨潺潺,雨打芭蕉,春意阑珊。

矾根是最受客人喜欢的植物之一,高级的深紫色叶片带有明显的叶形和脉络,开出的小花枝在日光下摇曳泛着光晕,难叫人不喜欢。矾根在西方园林使用得较多,后来在现代日式园林里也被常使用。与玉簪被称为花园的花径利器。

玉簪,因夏末时开出的小花形似玉簪而得名,不同的品种会开出不同颜色和纹路的叶片。到了冬天会进入很长的冬眠期,直到次年三月底才重新发芽,但散叶速度非常快。玉簪喜阴,所以要在阴凉处长势才见好。我非常喜欢玉簪,叶片美而大气,形态硬朗有几何意境。在入云屋的庭院内,种植了将近一百棵玉簪。

蕨类植物在庭院里也不少,它们生命力顽强,喜欢潮湿,典型地代表了四川盆地的植物风格。在散落的角落里,我都种植了一些蕨类进行点缀。

院内的朱丹红,其实不属于设计里的配色,那是之前院子里留下来的。朱丹红是春时发了芽才发现它的存在,就没有再把它们赶走。

门口的蔷薇也是先前留下的,开春施肥了,如今长得更好。都说若是白色花儿就好了,我原先也这么认为。后来慢慢地觉得,它就是自然留给我们的礼物,不管它什么颜色,是否和我们匹配,都不那么重要了。

植物的搭配除了从风格和高低上进行选择,还要注重它们的季节性,能够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观赏性是最好的。

入云屋的植物四季观赏

冬天有腊梅;

春天依次是枫树、木绣球、紫荆、月季的花期;

夏天常绿,但有零散的紫娇花和常年开的矾根、香雪球的花朵,以及曼陀罗和姜花,夏末会有玉簪花;

秋季庭院内的腊梅树、紫荆树、枫树的叶片都会逐渐变黄并且掉落,是令人期待的秋天景象。

阳光下的紫娇花

雨后的虎耳草与铜钱草

常年开花但容易徒长的香雪球

开春结的樱桃

包含在姜叶里的姜花

颜色艳丽的蓍草花

水缸后的曼陀罗

所有的植物冬天种下时温度低,许多植物都是不生长的,直到春天开始,所有植物才进入迅速的生长期。春天应该是最美的,当杂草还没有肆虐,所有植物也都是刚刚好的阶段。

当进入夏季,雨水增多,植物会拼命地生长,杂草亦是。除草工作隔几天就要进行,否则一些矮生植物就会被遮挡,而有些植物因为根茎柔软又长太高会坍塌,或者根部积压不透气继而腐烂。

所以夏季的庭院维护工作其实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庭院不同楼房里的住所,它的修葺会一直会进行下去,每天都需要投入精力去照料。春天时一处处去查看植物,观察种子发芽,填补新土。到了夏天,除草施肥,处理徒长的植物。秋冬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清扫掉落的黄叶。

植物会倒苗、休眠,会茂盛,也会再衰败。植物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想要看到春天繁茂的景象,就得接受秋冬的萧条、接受植物会终死。在这个与自然共处的过程里,其实更能体会生命的因果和兴衰。

与其说是在学习与植物共处,其实是在以更温和的方式去了解生命和世界。

3/入云屋旧物的改造

在修葺这个院落过程中,我在努力节省预算,因此在一些我认为可以放宽的地方都不会纠结太久,比如原先留下来的方水池,为了节省预算没有改动,墙面的平滑度因为工时工钱的原因没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按照“精致度”说,一定还差很多很多,我只能是用有限的条件去做到最细心,物尽其用,物有所值。能自己上阵的地方就省去人工,能通过旧物改造的再利用的更是好。

院门的灯是改造的,糅合着叶脉的宣纸做罩纸。春天樱桃花开时,尤有滋味。

屋里的吧台是用二手老木板制作的,用防腐木做了假柱,

增加了古建感,又通过造型收敛了层高。

一楼地面也都是铺设了二手的老木板,颜色深浅不一,走在上面的咯吱声能让人想起老家的老阁楼。整个的材料搭配其实都是带沧桑感,随意粗糙但是真诚。

陈列货物的柜子,是从二手市场淘回来的,仅仅做了粗略的打磨,并没有真正的“改造”。越是到后期,越觉得物品的原貌其实都很美,只要它满足了使用功能,改成另一个样子其实是不必的。

自用的茶室,有我自己设计的茶柜,放置一些

常用的茶杯和茶具。

厨房其实是北欧风的原木设计,实现了我一直都想要的原木厨房的梦想。厨房是用防腐木搭起来的框架,图便宜用橡胶指接板做的台面。表面刷了很多层水性木器漆,经过半年的使用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希望后期也能保持。

房子的修葺,施工时间加起来一个多月,硬装部分花费了15万,重头在亭子、院门、屋檐和外立面的改造,所有的用电都重新布置了,这些都是比较费钱的地方。植物花费了3万,最惊艳的木绣球占了一大半。这些投入都是我这些年有限的积蓄,因此在修葺的过程中能省则省,把钱用在关键的地方。

因为并非艺术专业出身,家人也没有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一切只因兴趣而起。设计能力、经济能力有限,因此我知道在设计和修复上有太多的不足,但我愿意用时间和心意去慢慢填补。人情和岁月,大概是它最好的装饰。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有想法但不敢踏出一步的人了解到,想要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并非遥不可及。但是你踏不出第一步,就永远无法到达。踏出第一步并非立马去做,而是认清自己,认清环境,从积累开始,不忘初心。

4/入云屋日杂店为何不允许拍照?

入云屋日杂店,一楼主营日用杂货商品,二楼有少量座位供来客品用茶水和点心。

如果你了解过我们的店规:

1.谢绝任何器材、题材的拍摄;

2.谢绝携带儿童、宠物和外食;

3.禁止喧哗、抽烟。

也许会起疑问:“为什么不能拍照?你既然这么用心地做这个店,大家帮你拍照宣传不是更好吗?”

大概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一个风景绝美的地方,四处都是踩踏拍照的人,直接会影响观赏的心情。

入云屋之所以被肯定和喜欢,是因为每一处的设计和植物都透露着“寂静”的意味,如果它变成了“到此一游”的打卡胜地,到处都是熙熙攘攘自拍、踩踏花草拍写真、拍图晒朋友圈的人,那便不是你我心中的好地方了。因此我们谢绝了任何来客的拍摄,哪怕会让不少人不痛快,但都不能破坏这个规则。认可我们理念的来客,即是我们想要欢迎的人。

另外也因为是清净之地,所以非常抱歉是,我们谢绝携带小朋友。小朋友是可爱的,但因为天性好奇好动,加上庭院内有水有石头,避免小朋友受伤,避免植物受破坏,避免小朋友尖叫影响其他客人,因此我们不接待小朋友。

我们很用心地修葺出一个理想的庭院,希望与有心的客人分享,所以有诸多规矩。这些规矩是为了庭院的维护设立的,也是为了客人的体验设立的。我们用心地挑选好的日用杂货,在厨房准备真诚的食物,希望更多的客人能体会到。

5/入云屋日杂店的盈利

不能拍照,会筛选掉不少的客户;路途遥远,会抹杀许多人想来的心;不能拍照发朋友圈,就不能带来更多的客源……这些都是传统商业中,让一家店直接关门的大忌。

在入云屋,它也是个大忌。我们实体店的盈利状况,其实是亏的。我们没有竭力去推广入云屋,包括我自己也从没有雇佣炒作,当初营销号拼凑我的微博炒噱头,许多人就不屑地说我花钱炒作。

我们每天只是照常地发一些店里的日常图片,上了新产品便推送,有不错的书和菜谱,再推送。在我们选择不能拍照这一点时,就已经决定我们要承担客源少的问题,加上路途不近,盈利不好都是意料中的状况。

店员们都着急过,但只有我若无其事。虽然不盈利,但入云屋日杂店达到了我理想中的状态:每日有三两对味的客人跋涉来访,她们期待着来,满足而归。认可我们的理念,喜欢我们的事物。这才是我们开这家店的初衷。

盈利的路不止一条,能者多劳,我愿意在自己的工作上再辛苦点,也要去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而不会屈服现实,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6/入云屋日杂店的理念

入云屋日杂店,主营天然健康、实用且美的日用杂货,如厨房用品、收纳用品、文具、清洁用品、天然食材等。在材质的选择上,多以竹木、陶瓷等天然材料为主。百分之八十的产品都是定制产品,是希望这些产品从设计上是用心而独特的,而不是充数刷利润的。

店里的货物虽然都是精心准备的,但价格都不高,跟我修葺屋子的理念相同。其实相比盈利,我倒希望更多人能够承受得起美好之物,并且了解到——精致讲究的生活理念不需要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挂钩,它仅仅取决于你生活理念的转变。

虽然店铺不在盈利,但我们依旧尽全力在推进我们的产品线。虽然是在贩售日用产品,但我们实则更想传播现代的生活理念:

我们在温饱时期,考虑更多的是日用品的性价比和耐用性;脱离了温饱的阶段,我们似乎该有更精神层面的追求,譬如在设计上的审美,譬如在手工艺上的传承或推动。

竹木与陶瓷制品,在简单的维护下,其实能使用数年,虽然它们不及塑料、不锈钢材料使用年限那么久,但从材质上是更安全和天然的,并且能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

除了一楼贩售特别的日用杂货,我们厨房会根据节气,选用应季的食材制作少量的茶饮和点心,供来客在二楼阅读休息时品尝。

如今美学渗透到生活,日用品也被赋予了许多的设计。也许入云屋产品的传统、简约风格不是如今流行的范本,但我相信通过入云屋的理念传递,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自然之美”,而入云屋一开始想要表达的、想要传递的,都一直会坚定下去。

所有的产品,除了在入云屋日杂店能够亲自挑选购买,也可在淘宝总店“入云屋什物”和陶瓷分店“入云屋什具”购得。

希望入云屋的一具一物,进入你的生活,在四季交迭中,与你平静而温暖地共处。

7/个人意志的自由

我年大学毕业,开始上班工作那两年,利用业余时间做美食、手工、摄影,了解植物、装修……但凡感兴趣的再忙都会抽时间去自学和积累。上班两年加创业三年,五年后,我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想法,然而这也只是个开始。

互联网时代给予我们巨大的机会,但也在考验着每一个人。在毕业后的这五年里,我太清楚自己如何坚持过来。所谓的“网红”光环,只是一剂鸡血,能让我看到鼓励和肯定后更加有劲儿。

知名度是产品宣传覆盖的前提,但知名度也是由个人能力决定的。然而受众群是否买单,就真的是由产品本身决定的。多少人误以为成名即能立业,走进了浮躁的死胡同。

为什么《90后帅哥元爆改出租屋》一类的文章风行,的确是大多数人都佩服动手能力强的人,但从心里,应该是每个人都有挣脱束缚的冲动。然而,时代给了巨大的机会,也投放了无尽的烟雾弹,无数人迷失。只有足够坚定和清楚内心方向的人,才能走出来。

在这五年里,也不乏有许多的诱惑:各大知名的媒体、节目组、电视台、出版社三五次邀约,本可以一夜成名的机会都被我婉拒了。朋友们都不理解,但仔细想想,似乎我做的许多事情很难一下让人理解。我抗拒这些方式,只是因为我想认真做喜欢的事情,不受别人影响,不受合作约束。

我看重结果,但我更看重过程中的乐趣。

我看重名利,但比这个看的还重的,是我的个人意志的自由。

往往许多人分不清,你是因为喜欢一件事而去做,还是因为你想变成什么样而去做。

你喜欢一件事而去做,你会沉浸在做这个事的感受里;

你是想变成什么样而去做,过程中就会被“何时能达成”所困扰。

最好的状态,是你享受做一件事的乐趣,并且坚信不管多久,终有一天你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水到渠成,一切都得慢慢来。

入云屋,从一开始的摄影教室到网店工作室,再到实体日杂店,经过了过渡和转变,但始终没有能实现一开始的集合功能:它是一个工作室,一间教室,一个客厅,也是一家杂货店。

下一步,我想在另外的空间,重新捡回做美学教室的初衷,传递更多生活美学的理念,从摄影、设计、插花、茶道、手工、装饰、美食等方面进行分享,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入云屋,并且认可我们为什么一直这么“执拗”地在做事。

新教室的选址

希望这篇文章,是你们更了解我,更了解入云屋的开始。

更多阅读:

李白鹿的家居收纳法

李白鹿的五次空间改造

入云屋杂货店(一楼出售杂货二楼提供休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eshuf.com/tsfb/4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