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爱奇艺会员vip账号密码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14/116060.html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
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组的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
你的眼神里充满了自信,请你来说吧。
哦,你说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北宋的改革家。
非常好,请坐。谁再来补充呢?好,同桌,你来。
嗯,你说这首诗是王安石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
是的,请坐。古人游历完名山大川之后,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王安石和兄弟、朋友登山后有所感悟而写下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体会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二、初读
同学们先来快速朗读课文,注意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根据课下注释尝试着翻译课文。解决这两个问题:
1.读音问题。
2.词语的解释。
大家先独立解决然后小组讨论,拿不准的提出了我们一起解决。好,开始吧。
同学们都读的非常认真,好,我听到同学们的声音渐渐小下来了,哪位同学身先士卒来示范一下朗读?
来,请你来。
好,请坐。大家说他读的好不好?
呀,我听到有位同学说他有几个地方读的不够准确。谁来纠正一下呢?
好,请你来。
嗯。你说“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两个地方需要改正。
很棒,这位同学听的很认真,纠正的也很准确,请坐。
大家一定注意停顿,我们再来有感情的齐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停顿准确,很有感情。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对于字词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自己的疑问?
好,这位同学。
好,你说,“有泉侧出”“侧”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够帮助解答呢?
嗯,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侧”是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同学们都掌握的很好。
老师再来给大家补充一下。我们朗读的时候注意这两个读音: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还有这几个重点字词,看看哪位同学能帮我解答啊?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的“深”、“穷”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谬”、“传”;
嗯,你终于举起了手,请你来。
哦,你认为“深”在这里是“深度”,形容词用作名词;“穷”在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形容词用作动词。
很好,其它两个能解答吗?
好,你先请坐,这已经非常棒了。哪位同学还能解答剩下的两个字词呢?
好,同桌,请你来。
嗯,你认为“谬”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弄错”、“使……错”的意思;“传”在这里是动词用作名次,“流传的文字”的意思。
很好,请坐,你们同桌两人齐心合力解决了这些重点字词,以后要再接再厉。
请大家把这些字词的读音及重点字词释义,补充到课本上并牢固识记。
析读
我们通晓了文章的大意,那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找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给大家十分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
好,同学们都抬起了头,看来讨论出结果了。三组同学率先举手了,三组先来。
哦,你们认为主旨句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好,请坐,大家都同意吗?
看来大家英雄所见略同啊。那老师再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
一组同学跃跃欲试,那请一组代表。
嗯,你们认为是“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你们回答的很准确。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嗯,四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请四组代表。
嗯,你们认为作者已经“尽吾志”了,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很棒,请坐。
看来同学们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哪个小组能总结一下作者的感慨呢?
好,请二组代表。
嗯,你们认为作者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还指出,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二组同学不仅理解的透彻,而且总结到位,请坐。
三、品读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感情,那我们再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要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呢?现在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这篇课文,读出作者的感情。
哪位同学来给大家示范一下呢?
好,第三排的女生,请你来。
嗯,你读的很棒,读音、停顿把握的很好,并且感情饱满。我们为她鼓鼓掌。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哪位同学能来给我们做一个总结呢?
好,请你来吧。
嗯,你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后,学习了作者发出的感慨,其实我们做事情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你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请坐。
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课下同学们翻阅资料,学习一下苏轼的《石钟山记》,看看和本篇课文有何异同?
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