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生命的灯塔 http://m.39.net/news/a_6185493.html
点击语文现场·
赵本山说:“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我的头发都白了,他还骂我,嫌我生活不够节俭。”“人要信仰你的长辈和祖国,不热爱国家的人我也会瞧不起,过去的节目中我经常提铁岭,因为那是我的‘母亲’,是我出生的地方。”
莫言说:“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姚明则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尽管他们对家风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把这些回答集中起来,不难对家风的定义作出一个总体的概括: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朴素,也是最核心的文化单元。
2.纪晓岚家风:“四戒”“四宜”
清朝名臣纪晓岚在家教上很有见识,因此他在家书中对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一戒晏(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
3.林则徐家风
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他这么廉洁、聪慧,他把钱留给子孙反而损害了子孙的斗志;子孙不如他,留钱给子孙反而使子孙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4.曾国藩家风:“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以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16字箴言家风:“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个字。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订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
5.陆游家风
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其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他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
要做好人。他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高官差。
改过迁善。“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教导儿子必须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
不要贪得无厌。“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假若一直心性恬淡,不图名利,或是品学修养已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思想。
要严于律己。“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有才华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才是。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要宽以待人。陆游说,他一辈子未曾害过别人,有人害他,“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不要去计较,要尽可能回避这些事。
要为官清廉。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特别强调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
要忧国忧民。在《病中示儿辈》中,他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 6.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后期至隋朝,《颜氏家训》也成书于隋。颜之推本人几经丧乱,其自称“三为亡国之人”。他写作《颜氏家训》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子孙礼仪、道德、学术与文化,保持其门风、传承其家学,故而书中不仅涉及立身处世之道,而且还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学、经学、史学与音韵训诂之学等多有介绍,可称一部家教的百科全书。颜氏后人也没有辜负这位煞费苦心创作家训的先祖,他们各以其突出的品德与才学闻名于世,著名者就有唐代的学者颜师古、书法家颜勤礼与颜真卿,其中尤以道德操守与个人才学都令后人景仰的颜真卿为最。
7.淡泊类:曾国藩父亲曾麟书
一生以教书蒙童为业,算不上大人物,但他却培养出了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晚年,他在一幅自勉的对联中写道:“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裘箕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钜付儿曹。”
8.公德·善行·责任类:苏东坡祖父轶事
苏东坡的祖父名苏序,是个文盲,但他却广有田产,德行高尚。每年丰收,苏序总会把稻米换成稻谷存放起来,众子孙很纳闷。但田产欠收,百姓青黄不接难以糊口时,苏序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孩子们这才明白,稻谷更耐久存,苏序是在用这种方法接济百姓。
9.曹操家风
曹父曹嵩,宦官曹腾养子,曹腾父亲曹节。曹节敦厚持家,邻居丢了猪,看到曹节家的猪很像,问曹节要,他没争辩就给了他,后来,邻居家的猪自己回来了,邻居登门致歉,曹节却一笑了之;曹腾虽为宦官,却不与十常侍同流合污,刺史种皓曾诬告其谋反,但曹腾仍称赞其优点,让种皓折服。
10.戚继光之父严格教子
戚继光幼时,某天去其姥姥家,姥姥为他缝制了一双新鞋,做工精细且配有纹饰,戚继光穿回家后被其父戚景通发现,父亲严格地教育他说:穿新鲜华美的鞋子后,就想穿好衣服、住高楼广厦,以致走入歧途。父亲命他换上旧鞋子。《明史》也记载说:“家贫,好读书”。
正如戚继光诗中所说:“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去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韬铃深处》,尤其最后两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一代民族英雄一心救百姓,不求名利的高风亮节。
11.傅雷严格家教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傅雷禁止孩子到外面去玩。自己编订教材教孩子学习,傅雷家风严格,小到进餐时身体坐正,咀嚼严禁出声,其子傅聪幼时,不吃青菜只挑肉吃,傅雷罚他只能吃白米饭。当时流行的钢笔,傅雷也不允许他使用,友人楼适夷赠送给他一支,立刻遭到傅雷的禁止。
对于教育孩子傅雷付出了许多,但他仍然是频频自责:“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他还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12.蒙哥马利的严厉家风
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家有七个孩子,还有三个来自印度的远房表亲家的孩子一起居住,他的母亲一方面要做主教的妻子,另一方面还要照顾10个孩子,为了管理好他们,蒙哥马利的妈妈制定了严格的家规,稍有违犯即遭惩罚,9个孩子都很顺从,只有蒙哥马利顽皮,多次遭到惩戒。蒙哥马利在其回忆录中说:“当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她使我畏惧。到我长大了,她已不再行使她的权威,于是畏惧之心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尊敬之情。”——严厉的家风之下,最顽皮的孩子却成长为英国最著名的将军。——年3月25日,蒙哥马利逝世。
13.家风类·教育类·宽容类:莫言母亲
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在瑞典学院的演讲稿中多次提及自己的母亲。小时候,母亲到别人家麦地里去拾麦穗。主人发现后,打了母亲一巴掌,抢走了所有的麦穗,吹着口哨走了。多年以后,那个打人的人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一次集市上与莫言相遇时,莫言想上去报复他。母亲却阻止了他。——母亲没有文化,但她的行为却契合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
14.家风类·诚信类·教育类:莫言母亲
小时候,莫言跟随母亲去卖白菜。小莫言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个老人一角钱。回到家,得知此事的母亲竟然伤心落泪。她没有打骂莫言,却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莫言《讲故事的人》
05
优秀范文
家风纯,需共勉
家是什么?有爱即为家,无情则为牢,有礼则为雅室,喧俗则为闹市。好的家风会让家成为孩子爱的心灵之所,更会让家成为其乐融融的高雅之室。而近期一则关于“家庭文娱活动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却暴露出了当代家庭中家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孩子与家长均知良好家风的重要性,然而却止于理想,疏于行动。于我之见,营造良好家风,实需每一位家庭成员共勉!
“为国者先正其家”,而“正其家”则需从一家之长开始。家长的引导,是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关键所在。昔有苏洵以身作则,用读书为他的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当苏轼、苏辙两兄弟小时候调皮贪玩时,他毅然地拿起书本进行阅读。如此以来,苏家的书香氛围便浓厚了起来,也因此有了“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美誉流传至今。后还有曾国藩严厉管教子侄。与苏洵不同,他治家从严,曾国藩家书至今仍被奉为家庭教育的圭臬。曾国藩家风流传至今,曾氏家族人才济济,堪称奇迹!反观如今许多家长,身为父母,对孩子不做好的表率,恶习满身,却一心指望孩子成龙成凤,简直是痴人说梦!
营造良好家风,也离不开晚辈对父辈的监督与共勉。没有谁生来就是合格优秀的父母,第一次为人父母的他们也需要在柴米油盐中磨练自己,也需要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完善自我。NBA球星韦德的母亲是失败的,她曾因吸毒进戒毒所。可后来,她在儿子韦德的悉心照顾与鼓励下,她回心转意了。她决定为了韦德去自首。她曾说说服自己走进监狱的理由是:“看到了韦德的成功,自己想重新做回一个母亲!韦德是我人生中的英雄!”
营造良好家风,更离不开家庭所有成员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家庭里,奉献和付出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只有当所有家庭成员齐心协力才能营造良好的家风。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好家风精神在岳家代代相传,到东晋“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和邻里,安本业,明学术,尚勤俭,明趋向,慎婚嫁,勤祭扫,慎交友,重忍耐,戒溺爱”的“谢氏家训”代代传承,便有了“谢家宝树”之美名流传;再到如今的家风淳朴,不给组织添一丁点麻烦的焦裕禄家族,抗疫中悬壶济世的无双国士钟南山之家。好家风的形成与流传,他们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实际行动。
营造幸福家庭氛围,构建良好家风,人人当共勉!
本文开篇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作文材料中“家风建设”中“家庭文娱活动”调查报告存在的问题,并用凝练的语言点明“营造良好家风,实需每一位家庭成员共勉”的中心论点。接下来作者便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旗帜鲜明地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论据丰富,论证深入,有理有据,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点评教师:邓莉玲)
以和谐家风促时代新风
你可曾记得上一次家庭郊游是何时?你可曾数过父母多少次埋怨你耽溺于手机?你可曾抱怨因聚餐而未归和因麻将而晚归的父母?尼尔波兹曼将如今社会的现状归结为“娱乐至死”,而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小家,又何尝不是这种风气侵染之地?
中国自古以来便强调家风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数严格治家的家规家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文化”。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朱子家训到晚清中国曾国藩16字家风箴言,从《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到北宋眉山“三苏”的教育传奇,这些优良家风不仅使每个中华子民受益匪浅,规约了社会公序良俗,更是共同搭建起了中华传统家风的基本框架和理念。而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倘若置老祖宗两千多年来积淀的优秀家风文化于不顾,反而投身“娱乐至死”的洪流之中,使家风文化充满浮躁与焦虑,难道这不是一种愚蠢之举吗?
事实上,现代人置身“娱乐至死”的洪流之中,也并非完全出于主动和自觉。其实,外出聚餐的父亲多少次是出于无奈的交际应酬,而沉迷手机的孩子亦是身陷碎片信息化囹圄中的迷失者。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又何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在这应接不暇的信息洪流中沉淀优良的家庭环境?追赶时代的疲惫、害怕落后于时代的焦虑,就如同两座大山压在每个家庭身上。由此观之,新时代家风亦难免偏移方向。
于是,便有人在这种自我安慰下心安理得地继续沉溺。既然岁月未曾饶过我们,那么我们亦不能饶过岁月;既然社会发展已呈加速之局,那么构建和谐向上的家风便自然成了我们的时代命题。我们自然要从传统家风中汲取营养,传承积淀已久的家风文化。同时,我们还要勇立潮头,与家庭成员一起携手共筑良好的文化环境。我想,只要每个家庭都构筑起自己应对时代挑战的和谐家风,才能筑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风尚。
人的生命里总激荡着两种力量:一种力量引领我们去远方;一种力量牵引着我们回家。在社会拉着我们前行之时,请不要忘记连接自己与家的那根“纽带”,那是属于每个家庭的财富,更是汇聚成时代新风的细流。
本文作者分析问题的意识很强。全篇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开篇即从材料入手勾勒如今家庭文娱活动的现状,并一针见血地概括出“娱乐至死”的本质现实。接下来作者细数中华历来优良的家风家训传统,指出如今人们置身“娱乐至死”洪流之中的愚蠢,观点鲜明而有力。同时,作者又指出现代人置身“娱乐至死”洪流中非完全出于主动和自觉,辩证而理性。最后作者还提出了家风建设的强有力的措施。不失为一篇思辨性、分析性深刻的考场佳作。
(点评教师:邓莉玲)
建设家风需合理文娱
一个良好的家风有多重要?答案是家风不正,难以正下一代。是啊,所以傅雷在家书中字字深情,句句传承,终成傅聪艺术人生;武亦舒在父母日日陪伴读书之下,终有才女之名。而反观材料中的调查报告,对于家风建设十分重要的家庭文娱活动却在人们的现实和理想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对比现实和理想状态,我们不难发现,比起打麻将、追剧、手游、网络小说这些“快享受”,我们更渴望读书、看展览、听音乐会这些“慢陪伴”;比起聚餐、兴趣班这些略带社交性、功利性的活动,我们更喜欢郊游、运动这些更健康化、家庭化的活动。
人对家庭生活、团体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