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庐陵十大心学家》之八:
铁树开花
邹元标
庐陵裁纸
一
有读者问,《庐陵十大心学家》系列,为何每篇的标题都有个“花字”?让人眼花缭乱、心跳不齐。
哦。标题的“心”,一指思想,二指心学。有思想,则心事浩茫连广宇,自然不言而喻,而“心学”的特色,更是“发自内心”、“联系实际”、“善于任事”,非谓庐陵古代思想家花心也。
“割不尽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乃庐陵文化的一个标志。用“铁树开花”来做邹元标这篇的标题,就是用这个“意象”与事实——铁树,铮铮铁骨,开花难得。
春日踏青的邹元标,依旧“浊酒浇孤兴,青山笑晚愁”——标准的“铁树”呀。客官,读读他的《春日赴白鹭洲》吧:
春水引行舟,桃花夹岸流。
沙明群鹭白,雨过万峰幽。
浊酒浇孤兴,青山笑晚愁。
萋萋芳草绿,无语对江洲。
元标大半辈子拧着“孤傲”的脖子,无语啥?愁啥?他是有明一朝著名的“愤青”。
二
邹元标(年——年),字尔瞻,号南皋,吉水人。九岁通五经。弱冠从胡直游,有志于心学与社稷。万历五年进士。累官至刑部右侍郎。后魏忠贤窃政不合求去。东林党领袖之一,万历晚期至天启年间政治明星,宁折不弯的著名大臣和学者,多次被廷杖、多次遭贬。有方家说邹之清议精神可嘉,但举措不当。邹晚年也认识到了。
元标是神童,从小刚直,私塾读书时,老师对某段古文解释不对,愤然与师争辩,遭戒尺打手,手被打肿也不认错,被逐出师门。
元标少有大志,十七岁中举,却放弃即将到来的会试,问其缘由,答:“需了解世情,方能造福苍生。”泰和人胡直,嘉靖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师从欧阳德、罗洪先,得王阳明真传。二十岁开始,元标从游于胡直,走遍大明山水,体察世情百态,记录民生疾苦,收入其《日新篇》,报国安民理想发端于此。
元标出游时在万历元年,正是张居正大展拳脚,厉行改革之时。张早年命运与邹相似。元标考取进士时的主考官,就是张居正的亲信吕调阳,他将邹卷中的一些言论转告给当权的张居正,张闻后感叹:“此子性刚直,可堪大用也。”但,两个理想相同的人,结果却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邹和张的交锋,就是张居正改革时期赫赫有名的“夺情事件”。改革关键时刻,张的爹死了,按照明律,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回家守孝三年,是为“丁忧”,这在以孝治国的古代中国,那是人品大事。张若回家守孝,大权旁落,改革将付之东流。明朝法律也规定:若官员确实要务在身,无法守孝,可以“夺情”——不回家守孝,继续工作。可是从明正德至万历朝,八十年来竟无一人敢这样。为了改革大业,张虚情假意请假几次,万历皇帝不准,便顺水推舟“夺情”了。
没料到,张居正的四个亲信首先弹劾他:“若张居正夺情,则社稷不宁”。四人的奏疏登时朝野反响强烈。此时,改革大刀阔斧搞了五年,得罪人甚多。张的许多仇人借机攻击其不孝,京城甚至出现谩骂张的传单和大字报……一时间,张四面楚歌。
张首辅拿出老办法,假装辞职。万历皇帝当然不让他走,为安抚张,下旨将四个上疏者“杖责”后发配流放。又降严旨:有敢攻击张夺情者,一律办重罪。登时,百官鸦雀无声。
就在这时,先前沉默的邹元标,却对张居正发出怒吼。当进士才五个月的小邹,在那四位屁股开花时给万历上疏,大反张的“夺情”:“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与禽兽无异”。这无疑也是对皇上怒吼。万历皇帝当场廷杖小邹八十,打断其腿,发配贵州。
今人有人说,五位向张宰相开战者,全是当时有名的清流人物,公认的高洁君子。彼时之高风亮节,纵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换了此时,哪怕洪水滔天,又有谁肯仗义执言?
有识之士说,气节过头也不好,当气节之眼容不下对方的一点小节时,所谓的气节变成一种狭隘。国之士大夫,眼光真正放到国家的实利上,以此为标准,就不会出现此种情况。一切当以国家利益标准来用人处事。比如曹操、刘邦,管你人品如何,只要你对国家有用,我就用你。
宁用循吏,不用清流哇。比如,史家评海瑞: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能做事的人。
三
万历十一年,邹元标被召回吏部给事中,他又多次上书改革吏治,医治民瘼,被皇帝视为“讪君卖直”,再次遭贬,降为南京吏部员外郎。从万历十八年至四十八年,整整三十年邹元标居家讲学,朝廷也不用他。期间,邹与顾宪成、赵南星成为“东林党三君”。
天启元年,元标重返朝廷。第三次回朝已是70岁的老邹,拄着拐仗,拖着因反对张居正被打断的拐腿行走朝廷,锐意重振朝纲。邹这次在朝大约两年,时间虽短,官声挺好。
万万难得的是,第三次回朝任左都御史的元标,却提出给张居正平反(张后来被新皇帝打倒了)。老邹懂事了,他说,虽然由于张居正自己的不检点招来是非,但他的万历新政对国家是有利的。张居正为国家兢兢业业、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现在应该为他平反,为有志报国者树立楷模。邹的此举,如在朝中扔了颗重磅炸弹,震撼非同一般。邹恳切指出:当务之急是朝臣“和衷而己”。以前“吝怀偏见,偏生迷,迷生执,执而为我,不复知有人,祸且移于国”。今后评价一个人,“当惟公惟平,毋轻摇笔端”。“以天下万世之心,衡天下万世之人与事”。“议论公而国家自享安静和平之福”。邹的此番见地,与他中青年时多有不同,不是“愤青”了。我想,这是他70多年读书、思考、实践的结晶,“铁树开花”乎?
期间,邹元标举荐人才多人,受到皇帝褒纳。他还提出开发荒地、积集财赋、加强军备、为蒙冤大臣昭雪……皆得到朝廷认可。
天启四年,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的“愤青”邹元标卒于家中,享年74,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盖棺论定得不错:一个忠心、狷介之人。
四
邹元标第二次被贬,居家讲学30年,“从游者日众,名高天下”。学术成就大长,终于成为有明一朝的学者、教育家、思想家。他培养了大批人才,写了大量作品,丰富其政治理念。
元标的理学思想受到众儒的崇拜,成为儒林首脑,朝中大臣纷纷举荐他出来当官,以服天下。像其他明朝心学大师一样,元标非常重视“启民智”、“崇理学”,认为教书是一项神圣事业。天启二年,得到皇帝批准,邹元标与冯从吾各自捐资两银子,在今北京宣武门内东城买下十余间民房,改建为书院。邹认为京城应为首善之区,取名“首善书院”。二人公余不会宾客不赴宴,专心书院讲学,影响日益扩大,听者日渐增多。
东林书院的高攀龙常于政务之暇到首善书院讲学,与三千里外的无锡东林书院遥相应和,而参与首善书院讲学的刘宗周、华燕超、华凤超等主要人物几乎都与东林书院有关。朝中阉党寝食不安,把首善书院与东林书院视为洪水猛兽,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在首善书院讲学的人一同列为东林党,给予镇压。
第三次被朝廷启用的邹元标,正忙着革除积弊,受到大臣儒林们拥戴时,却受到在熹宗面前日渐受宠的魏忠贤的“严谴”。魏忠贤捏造了一个莫须有的组织——东林党,矛头指向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人物。阉党“从历史中找经验”,把宋朝的灭亡归咎于讲学之风盛行,把在学院讲学之人比作山东妖贼。面对如此疯狂打击读书人、禁毁讲坛的行为,邹元标非常气愤,“疏辨求去”。受魏忠贤迷惑的皇帝朱由校令邹元标退休。
顶着一个莫须有的东林党党魁罪名,邹元标回到吉水,两年后年忧结而死。“打不死的邹元标”,终于“死”了。
五
作为心学大师,邹元标是江右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除了师从江右学派的胡直,强调“识仁”外,还深受泰州学派罗近溪的影响,讲求赤子之心和百姓日用即道的修养工夫。在境界论上他吸收佛家“空”的思想,并将其与儒家的道德修养相结合,形成了圆融的思想风格。
元标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日趋腐朽的中后期,而且此时王学末流空谈心性的流弊也暴露无遗,对当时的士风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元标在政治上希望君臣以国家利益为重,依靠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来挽救明王朝的颓势。针对当时王学末流的弊端,元标亦提出了自己注重实修的解决方法。
元标一生主要致力于政务和讲学,一生著述颇丰,有《愿学集》《太平山居疏稿》《日新篇》等。文学也有不俗表现,创作较多的是诗歌,现存近二百首诗作中有不少佳作,特别游记诗很有情趣。
中国古人的家训普遍的基调是要后代谦卑,元标的的家训也不例外,这与他的“脖子最硬”的“徽标”大相径庭。呵呵。拜读元标的家训,对其多一份景仰。
邹元标家训
诗咏多福,易言余庆。
积善之家,罔不繁盛。
眇予小子,厕名士绅。
愧无实德,裨补君民。
未能治国,愿教吾家。
敷诚布衷,寂听无哗。
凡我宗人,无忽予言。
洗心涤虑,培根达源。
敬奉天地,孝养双亲。
与其浊富,宁守清贫。
勿利货贿,嘱托上官。
小民呌寃,尔心何安。
输赋无讼,迹绝公室。
尊宪守约,终鲜差失。
里闬姻党,情谊无涯。
富贵轮流,转眼虚花。
出入以度,惟公惟平。
夜半叩门,尔心不惊。
永言孝思,世德作求。
我语谆谆,我心悠悠。
毫厘不差,神明临汝。
良心不昧,三复斯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题东林书院楹联)风雨声中的铁树,读书声中的铁树——难得的奇葩。()
笔者按:
心事浩茫连广宇。
心为何物?花为何放?“心之官则思。”“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中国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也是道德理性载体。
人类前行、停滞、后退的根本力量,不是生产力、暴动起义,以及其他东东,是思想。世界最高的竞技台,是各国、各民族顶尖级思哲的较量。古今中外,正确或错误的思想对社会影响之巨,或令人欢欣鼓舞、顶礼膜拜,或如洪水猛兽、悔青肠子。大敌当前,思想先锋们以身饲虎——为了人类前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吊诡的是,人类渴望却不敢轻易检验乃至惧怕新思想,也不敢轻易革新旧思想。加之思想者和检验者的鱼龙混杂、目的不一,人类思想战场上的一幕幕悲喜剧,或波澜壮阔、千古流芳,或血肉横飞、遗臭万年,日夜上演。
历史和现实的雾霾,思想星空多有遮埋。庐陵“三千进士冠华夏”,自古贡献金灿灿的稻谷和书生(含思想家)。不经意间,走进庐陵山川褶皱的历史深处,惊讶一幕幕曾震惊天下的“心事浩茫连广宇”:“首个乌托邦主”何心隐“心花怒放”,“就地打滚”的颜山农“山花烂漫”,石莲洞里的罗洪先“拈花一笑”……他们是“心学”大师。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的曾国藩,咬牙抗战八年的蒋介石,“一生俯首拜阳明”的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等,深受“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影响。王阳明三次入赣,形成声势浩大的“江右王学群”,其33名思哲,22位是庐陵人。
好几年前,笔者在吉安电视台的庐陵文化栏目(栏目名忘了),以《心花怒——何心隐》在首期开坛讲座。随后,本“列传”在《吉安广播电视报》的“思想庐陵”专栏连载。
◆花袭君,本名刘英敏,字草莽,号绿林懒汉、半坡居士,笔名庐陵裁纸、江南吟父、花袭君、大诗、粥家等。撰名联“三千进士冠华夏,一壶堆花醉江南”,首倡吉安建“中华科举博物馆”。花号作品均为原创。读图时代,坚守以汉字为核心。配图除自拍外来自网络,声明感谢,若有侵权,联系删除。沿字托钵,碎银打赏,手有余香。客官要货,羞花必曰:卜卦观象、楹联题做、字画买卖、诗文写作,无钱不乐。两元一字千元起步,诗词每首、楹联每对、卜卦每卦千元,字画面议。门童:。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