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红军战斗力很强,为何离开江西长征,外

小时候,曾经是一名红军班长的外公,经常给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当年,外公跟着比他大三岁的哥哥去参加红军,两兄弟都被分配在红五军团13师当战士,刚开始那几年,红军连续打了好些胜利,部队非常有活力,外公因在家时读过一年多的书,而提拔为班长。

外公说,在长征之前,红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可以说打得敌人闻风丧胆。特别是第四次反“围剿”,他调动嫡系数十万之众,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然而,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仗打下来,在江西宜黄黄陂一带,红军采取诱敌深入,采取大兵团伏击战,调动敌人于山地运动战,集中主力歼灭,当时,敌第52、第59师由乐安分路向黄陂前进,两师之间有摩罗嶂大山相隔,戒备亦不严密,我军对行进之敌突然发起猛攻,经过两天激战,全歼敌第52师,师长李明被俘,敌第59师除一个多团逃脱外,亦被歼灭,师长陈时骥被俘。

接着,在东陂草台冈,敌后纵队之第11师进至、徐庄一线,第59师残部在后跟进,第9师位于东陂附近,与前纵队已相距一百里,处于孤立态势。二十一日拂晓,我军对草台冈之敌第11师突然发起攻击,经激烈战斗,将该敌大部歼灭。二十二日,又在东陂歼敌第9师一部。其余敌军纷纷撤退。

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名,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蒋介石对这次失败十分伤心,他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惟此次挫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惟一之隐痛”。第四次反“围剿”,创造了红军大兵团伏击歼敌的重要经验,这次反“围剿”所以能取得胜利,红军的战斗力是相当强的。

第四次“围剿”失败,蒋介石痛定思痛,对红军的围剿沉寂了一些日子,看来单一军事上的所谓剿,根本上来说是做无用功,于是,蒋介石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用三分的力量作战,用七分的力量来推行作战区的政治”,“一方面要发挥军事的力量,来摧毁土匪的武力;一方面要加倍地运用种种方法,消极地来摧毁土匪所有的组织,及在民众中一切潜势力”;“尤其是要教化一般民众,使他能倾向我们的主义,以巩固我们在民众中精神的堡垒”。

通过修建碉堡,对苏区实行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当年,江西一带由于长期战乱,农村受长期之扰乱,人民无喘息之余地,实已十室九空,再加上严密封锁,交通物质,两相断绝,内无生产,外无接济,这样一来,的确是很麻烦。

由于长时间的经济封锁,苏区的资源消耗殆尽,人力物力财力的枯竭,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受到经济封锁的苏区,物资极度匮乏,特别是吃饭和穿衣,食盐棉衣等物非常缺乏,红军将士被敌人抓捕后,都说成是鸠头鹄面,衣不蔽体,在一些地方,发生过发生粮食恐慌,时有恶性案件发生。

受到封锁影响,红军的武器弹药也匮乏。在封锁之前,苏区通过打土豪等方式筹钱和粮,基本上就被掐断了。封锁前苏区的人均负担0.4元左右,封锁后人均负担迅速增长到了3元左右。

这时的蒋介石也一改前几次围剿的冒进,总想一二次军事行动速战速决,而是从四面八方各路人马慢慢推进的“铁树计划”,跟红军消耗时间,想达到不战以屈人之兵的效果。

纵观前几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主要采取的是游击战和运动战,所谓的游击战实际上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运动战就是以小部分部队在正面吸引对方,然后主力包抄到侧后方进行突击,短促突击是运动战的主要战术。红军极力避免阵地战,但碉堡战术让游击战和运动战失效,迫使红军不得不与国军面对面地进行堡垒战和阵地战,这样,优势慢慢地就变得不明显了。

特别是由于经济封锁,根据地人民生活非常困难,红军的装备大都是当地能做的草鞋、布鞋、斗笠、夏布之类,还有“借谷运动”、“筹款运动”、“节省运动”认购红军公债。钱和物都打下借条,但很快就枯竭了,这样,慢慢地红军出现不少逃兵现象,尤其值得上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eshuf.com/tsxt/9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