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誰最客家」圖片
「来源网络」东河戏发源并流传于江西南部的赣县,地属东河(即贡水)流域而得名。其渊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弋阳腔清唱“坐堂班”,到了清顺治三年坐堂班发展为正式的戏班,产生了以演弋阳腔连台大本戏为主的高腔戏班。清嘉庆年间,任浙江嘉兴知府的赣县白鹭人钟崇俨,退职后带回了私蓄的昆腔班,不久就渐与当地原有唱高腔的班社合流。在钟氏家族的扶植下,出现了以唱高腔、昆曲的班社,也标志着东河戏业已形成。随后东河戏又陆续吸收二黄、西皮、吹腔等乱弹腔,在地方曲艺中又吸收了“南北词”。因此,东河戏集高腔、昆曲、弹腔等多种声腔之大成,博采众长,丰富多彩,结合地方故事及民间小调等艺术自成一系,又没有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形成了昆曲的一个支派——赣昆。东河戏的艺术遗产丰富,实为江西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铁树传》东河戏舞台艺术集高、昆、乱声腔之大全。高、昆曲牌多达首。连台大戏古朴雄浑,气氛热烈,保持了弋阳腔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特点。传统剧目又有青阳、四平两腔的委婉转折,一唱三叹。高腔曲牌,笙簧同奏,细腻典丽,世称赣昆;乱弹腔,板式多变,繁音急弦,与高、昆二腔竞相媲美。在表演技艺上,以钉耙长索、耍牙转眼和《五台会兄》十八罗汉桩其历经数百年的积淀,文化艺术价值十分突出,其连台大戏古朴雄浑,气氛热烈,保持了人声帮腔的特点。它是研究南方多声腔剧种的“活化石”,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花部艺术宝库。罗汉桩的造型最为精彩。东河戏的剧目,高腔至今保存了明代弋阳腔连台大戏《目连戏》等27本、单折戏46本;昆腔剧本有《双熊梦》等整本五种,单折80出,而且皆标工尺曲谱。弹腔剧目有个正本,出单折,大都是蟒袍大戏。《折柳阳关》《黄河摆渡》东河戏脸谱《醉打三门》剧照这里还有一个吸引了无数行者驻足观看的地方,那就是演绎赣南地方戏曲的舞台--东河戏的古戏台。年东河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一百多年来,古老而独特的赣县东河戏,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如今,百年前的古老戏曲东河戏在我们眼前依然光鲜照人。
本文来源:谁最客家
总策划:朱剑敏总撰稿:黄贻辉策划编辑:员外钟涛黄蓉邱婧宣发督导:刘庆昌牵牛花传媒-联系方式-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