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花姐姐
这是第四篇解读《垫底辣妹》的文章。
《垫底辣妹》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故事女主角沙耶加,被学校劝退过、被老师说成是垃圾、沉溺于K歌、还休过学。这些行为如果被认定为叛逆,那么,她的叛逆值估计能达到9分。但就是这样一个9分的孩子,却通过高三一年,逆袭考入了著名大学——庆应大学,她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解析。
上篇,我们聊到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沉溺于游戏,上课睡觉,厌学,休学,跟同学没日没夜地玩等叛逆行为的时候,我们不是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因为这种方法几乎都会失败。
不信,你看看周围有多少给孩子设定规则,孩子就不看手机的,几乎为零,并且还因为手机把家庭搞得鸡飞狗跳,摔走机,离家出走等等。
还有一种,把孩子送到戒网瘾学校,学校军事化的管理,让孩子不玩手机,但是,只要回到家庭这个场景下,没有几天,又会反弹,以失败告终。
所以,解决手机问题的核心不是让孩子不玩手机,而是让孩子重新开始学习,走出学习的第一步。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让孩子开始学习,等于铁树开花,几乎不可能。
可是沙耶加做到了。
那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沙耶加是如何开始第一步的学习的。
1
好妈妈VS好老师
沙耶加的学习始于进入到坪田老师的补习班。
坪田老师用他的智慧,开启的沙耶加的学习内驱力,让沙耶加得以成功逆袭。
坪田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1年,从小学四年级到世界名校,她是怎么做到的?(方法篇)》,有详细的探讨。
这篇,我更多地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如何让孩子开始学习?
先来看看沙耶加为什么会进到坪田老师的补习班呢?
原因是老师在沙耶加包里发现了烟,学校的意见是如果沙耶加将吸烟的同学说出来,可以免除处分,但沙耶加为了保护朋友,一个也没有说,在这种情况下,沙耶加被学校处以无期休学处分。
沙耶加情绪低落,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这么完了。
明妈妈看到后,跟沙耶加说,如果不能直升,就参加考试,进别的学校吧。
于是,把坪田老师的补习班介绍给了沙耶加,让沙耶加碰到了那个改变她命运的人——坪田老师。
这是沙耶加进入到补习班的故事。
可以看到,沙耶加的幸运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她愿意听话。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也想给我家孩子找补习班,但孩子就是不去,我有什么办法呢?
这也正是我为什么这篇文章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说如何让孩子开始学习的原因。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努力,家长不是全能,不可能什么都能懂,也不可能什么都做,孩子越大,需要借助的外力越多,你的人生经验比孩子丰富,在一些重要的关键的节点,给孩子一些建议,或是求助专业人士是有必要的。
就像沙耶加这样,遇到困难,请专业人士帮忙。
但专注人士发挥作用,首先家长跟孩子沟通,其次是孩子愿意听父母的建议。
然而遗憾的是,在做家庭教育指导的这几年,我们要花很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如何让孩子愿意听家长的建议上。
甚至有时我们指导师团队有时不得不分成两拨人,一拨人专注指导家长做家庭教育,另一拨人则负责孩子,而且孩子交流的时候,还不能说是家长介绍来的;
如果不分两拨人,则是要家长告诉孩子,我是家长的朋友,以朋友的身份介入。
或者,前期家长学习一段时间,有了改变,让孩子放下戒备心,再来介入孩子的指导。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只有一个,孩子不相信家长。
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值得家长深思的问题。
家长说我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但为什么你的付出,孩子却视为避之不及的灾难?
要想了解这一点,我们还是用沙耶加的故事来说说吧。
沙耶加听话,是因为不管沙耶加多么叛逆,明妈妈始终支持他。
像这次吸烟,被学校处分,明妈妈被叫到学校,自始自终,明妈妈没有说一句沙耶加的不是,而是站在沙耶加的角度说话,从学校和自身找原因:
比如,学校不会欣赏孩子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作风,自己没有做好监管孩子的责任等;
而一再强调沙耶加是个好孩子,为她自豪。
我们常说要欣赏孩子,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一无是处,我不知道怎么欣赏他。
到这里,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做了和沙耶加一样的事,你会像明妈妈那样欣赏孩子吗?
如果会,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听你的话。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做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经常跟家长们说的:
你要学会欣赏孩子,别总想着给孩子培养什么习惯,更别逼着孩子学习,先学会欣赏,和孩子把关系搞好。
只有关系好,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没有关系,再好的教育资源,再好的教育方法都是浪费。
2
每个孩子都有实现自我的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年提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在满足自我实现需要之前要先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怎么理解呢?
试想一想,我想实现我当作家的梦想:
第一步,我得首先吃饱饭,这样才有力气写作;
第二步,我写作的环境是安全的,如果周围经常有战争,或是发生抢劫等事故,那么,我也很难心无旁骛地写作;
第三步,我写文章这个事情,需要周围人的认可;如果周围人觉得我写的东西没有价值,总是打击我,告诉我,你不行,那么,慢慢的,我可能就会否认自己,认为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写作;
第四步,我写好的文章之后,得到了奖,需要周围人的认可,如果我做了一件大事,但是被周围人唾弃,那么,也不可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比如,诺贝尔化学奖弗里茨.哈伯,他虽然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得到不是尊重,而是全世界人的谩骂,因为他把化学知识用来制造毒气,伤害了很多人。
只有满足以上四个需求,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孩子很想学习,但是却又逃避学习的矛盾心理。
学习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要实现自我需求,需要依次满足以下四个前提条件:
1.生理需求:吃饱,穿暖,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一般来说,这个方面基本可以满足;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大环境,一个是家庭小环境,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国家,如果生活在中东,经常发生战乱的地方,不说学习就是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在社会大环境这个层面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从家庭小环境来说,就不一定,比如,家里经常发生争吵,父母吵架,长辈之间吵架,那么,给孩子营造的就是不稳定的环境;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在问我们家教育观念不一致,我要不要让老人改变,我都会回答,对教育观念不一致的问题,建议求同存异,在保证家庭和谐的前提下保证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致。
因为你在要求他人和你教育观念一致,那么,家里其它人也会想,为什么听你的呢?
于是,就会爆发冲突,有冲突,那么,这个环境就是危险的。
比起教育观念不一致,家庭的稳定更重要,所谓稳定压倒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3.归属需要:简单来说,就是得到家长的认可,孩子得到家长的认可就会依赖家长,就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失去学习的动机,多半都是常年活在父母的否定下;
尤其在孩子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
比如,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是学习的新手,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字写不好,写作业拖拉磨蹭、专注力不好等等。
但其实,在这个阶段,智慧的家长应该是认同孩子,尽管你做不到,但你还在做,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孩子,指责孩子;
关于这一点,其实你可以回顾一下,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你欣赏孩子多,还是批评得多,如果是批评得多,那么,归属感多半就会出现问题;
4.尊重需要: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了要肯定,要看见孩子的努力,中国人不擅长表达,很多时候是做好了应该的,做不好就要批评,还美名其曰:不要骄傲,骄兵必败,但是,孩子需要肯定,需要看到自己的价值,最近,B站上何同学的视频很火,他在分享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就讲,他最开始的不是自己上央视,也不是粉丝达到万,而是奶奶给他打电话说,孩子不错,我们家也有状元。
前一阵,教朋友孩子玩魔方,当把魔方还原之后,我本想和孩子击个掌,庆祝一下,不曾想,我还没来得及说,孩子就拿着魔方很兴奋的走到妈妈旁边说,看,我拼好了。
可见,比起外面的那些奖励成绩,孩子最需要是来自亲人的认可和肯定。
你可以对照着上面四条,看看自己是否有满足孩子,如果没有,你需要学习,满足孩子以上需求。
3
情绪管理VS信念
前面讲到,生理需求,几乎都能满足,而尊重需要,只要孩子能做到,现在家长也几乎都能给予肯定,最难点则是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是和谐的家庭氛围,归属需要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做到以上两点,最需要的是情绪管理和信念。
为什么是情绪管理和信念。
因为情绪管理是构建和谐家庭氛围的前提条件,很多家庭表面鸡飞狗跳,深层次的原因是情绪管理出了问题。
你想做为一家之长,一点小事,暴跳如雷,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什么。
在《红楼梦》里,全家人的尊敬都很尊重贾母?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她多年媳妇熬成了婆,地位高;
但更为重要的是贾母很少发脾气,难道她没有遭心事?
那么大一个家族,儿孙花钱大手大脚,不学无术,她难道不会担心贾府的未来吗?
当然会。
可是你很少看到贾母发脾气,因为她高兴一点,别人就会巴结奉承,稍微生气一点,别人就会害怕。
在我们自己家里也一样,假如我们把高兴和愤怒写在脸上,写在行为上,极其不稳定,那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他总在担心父母会生气,会骂他,还怎么去学习呢?
其实,是要有信念。
家长为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却很难接受孩子错误。
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怕孩子犯了错会耽误将来。
而孩子作为一个新手,就是会犯错,就像孩子,在刚刚学自行车的时候,就是会摔跤,刚学游泳的时候,就是会呛水。
看到孩子呛水,你会怀疑孩子学不会游泳吗?看到孩子摔跤,你会怀疑孩子学不会骑车吗?
我想不是不会的。
可是,
看到孩子拖拉磨蹭,是不是就会怀疑,做事这么磨叽,以后怎么办呢?
看到孩子字写得歪歪扭扭,是不是就会怀疑,字写不好以后怎么办呢?
看到孩子怎么也记不住的单词,是不是就会怀疑,记忆力有问题呢?
但,其实这些都是一个新手学习者正常的表现,如果一开始就能快速地完成事情,就能把字写得很工整,就能过目不忘,那还是一个新手学习者吗?
所以,我们要有信念,不管学习状态多差,只要开始,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能力的提高,孩子终究能学会。
这就是信念。
有了这两件武器,才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孩子才会有自我实现的动力,才会在遇到问题你解决不了,孩子解决不了,寻找外界帮助时,才会配合。
最后的话
家庭教育是什么?
很多家长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