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曲作者之一陈钢登临扬州讲坛

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5336.html

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个缘分来到扬州讲坛。大家刚才通过屏幕看到的是10年前的访谈,一定在想走出来的这个人现在老成什么样子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音乐不老,就不会老。“烟花三月下扬州”,满眼的樱花,浓浓的春的气息。昨天到这儿,遇到了一位60年前听过《梁祝》首演的听众,我很惊讶。

《梁祝》传奇“咪嗦啦哆”就是种子今年,《梁祝》诞生60周年,一个甲子。今天到古城扬州讲多年前的梁祝故事,非常有意思。60年前,我和合作伙伴何占豪还是大学生,“糊里糊涂”地写了《梁祝》,60年了还“活着”。我常常提出一个问题——《梁祝》是什么?为什么能“活”到现在?但是音乐是难以解读的,是说不清楚的。音乐的密码很难解开,因为它是心灵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今天的题目是从《梁祝》“弹”起。“弹”,音乐是需要感受的。音乐是一个动态的结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比,杜甫的诗中常常有“月”,但每个“月”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定格的思维去思考音乐、解读音乐。《梁祝》是什么?是个梦,一个美丽的蝴蝶梦。《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有一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地方都在申报。当年,央视一个栏目把我和何占豪等请到北京,现场讨论《梁祝》是谁的?大家讲得面红耳赤,也没有结果。《梁祝》是一个梦,一个追求爱情的梦。化蝶,表现了对爱情的执著。这是理想主义,在音乐上,是浪漫主义作品。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是全世界拉《梁祝》最多的,她获得过金唱片奖,唱片销量很是可观。我发现她把《梁祝》的名称改了,改为《蝴蝶爱情》,没有局限于一个故事。《梁祝》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梁祝》的产生有着必然性,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呼唤。交响乐可以表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和历史,但年之前中国只有零星的管弦小品,还没有普遍流传。时代在呼唤“最强音”。年,那时是火热的年代。我的合作伙伴何占豪等组织了小提琴实验小组,到厂里、下乡拉给大家听。大家觉得应该写一个大的作品来迎接建国十周年。何占豪对越剧很熟,翻出了《梁祝》,报了上去。在试奏的时候,没有“化蝶”,后来才写上去。当时,到浙江演出,在一条船上,何占豪约我一起创作。那时,我要忙毕业作品,谢绝了。后来,我的老师找到我,说我要去写,我就答应了。《梁祝》的诞生,倾注了诸多合作伙伴的心血,没有他们的“点题”“点睛”“点将”等,稍微差这么一点就没有了。《梁祝》是中西方文化、音乐交融的共同体。它把中外文化糅合在了一起,用现代化的载体来表现。《梁祝》在梁祝故事流传多年以及越剧唱腔的基础上诞生。交响乐是全世界共有的,《梁祝》注入了很多民族的审美。交响乐是把一颗种子埋在泥土里,慢慢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大树,形成宏伟的结果。

《梁祝》的旋律,起承转合,铺开来,像唐诗、格律诗的结构。“咪嗦啦哆”就是种子。《梁祝》开始走向世界,世界小提琴家都演奏过。上海举行小提琴国际比赛,第二轮必须演奏《梁祝》。选手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之前没有拉过。我听了俄罗斯和德国选手的,闭着眼睛听不出是外国人演奏的。随着演奏的进行,《梁祝》旋律的速度放慢,波折更多。在一进一退、一放一顿之间,表现得越来越丰富。在人类爱的命题上,东西方在表现上是有差别的,东方是曲折的、委婉的。《梁祝》的节奏,有长有短,就好像是宋词的结构;到了“抗婚”,开始用散板,也是从种子里开始的,我们可以想象,那种“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境况。主题如同唐诗,“十八相送”是宋词,这里就是元曲,这是把戏曲手法放进交响乐。这就是把小小的种子,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这里面是要用板鼓的,因为响板不能代替板鼓,最终还是邀请到板鼓老师,加入到交响乐团之中。《梁祝》在年第一次出国,是去苏联,演奏者一看到有板鼓,在莫斯科满城跑,找不到板鼓,结果在一家博物馆里才找到板鼓。我们把交响乐和民族审美结合在一起。有次我遇到易中天,他说自己是“钢丝”。以前有位朋友,带着手摇的唱机,夜里偷偷听《梁祝》。一首《梁祝》安慰了很多人。年7月在美国好莱坞,那是一场令我至今难忘的演出。从来没有中国指挥家登台过,吕思清演奏了《梁祝》,前奏一出来,就有很多人眼泛泪光。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仿佛是从群山之中涌出来的,屏幕上还出现了“向中国喝彩”的字样。有当地的华侨对我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红色回响是朝霞、是浪漫、是玫瑰除了《梁祝》,我还写过很多曲子,比如我命名的《红色回响》系列,那是在特殊年代里写的曲子。那时候除了样板戏,大家需要更多的音乐抚慰心灵。旋律是红色的,我认为红色是花样年华的一抹朝霞,蹉跎岁月的血色浪漫,也是盛开不败的玫瑰。我14岁就当兵了。现在想想不可思议,一位14岁的孩子怎么去当兵,那就是为了革命,建设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后来我被打入牛棚,但是内心还是存着初心,音乐还是会回来的。谱子被卖掉,唱片被敲掉,这时却出现了小提琴热潮。夏天,在上海市区的很多阳台上,孩子们都是赤膊练琴。这是未来的可能,更是精神的需要,上海小提琴厂每年出产10万把小提琴。潘寅林开始在广场上拉琴,第一首是《千年铁树开了花》,没有曲子了,他找到我,我写了很多小提琴的曲子。我当时没有去过辽宁、新疆,但是作曲家所写的,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地方。没有阳光写出阳光,没有希望写出希望,这是作曲家的责任。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初心,在人生道路上,要坚持美的力量,美可以战胜一切。

海上回声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海派文化不是地域性的,而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玫瑰玫瑰我爱你》,传到美国,一位爵士乐歌手演唱,这是我的父亲陈歌辛写的,成为全世界流行曲,还有《夜上海》《恭喜恭喜》,都是我父亲写的。从这首歌看出海派文化的维度。海派文化是最早的城市文化,中国第一部电影,以及第一首乐曲,都是源自上海。海派文化有高度,开始最高的楼,就是远东国际大楼;海派文化有宽度,海纳百川,上海人大部分都是移民,很多文化都是在这里集合汇流的。好莱坞的新电影,一周之后在上海也上映了。宽度也表现出大海的胸怀,上海是大上海,大马路,大胸怀,是有文化的交融。比如《玫瑰玫瑰我爱你》,如同音乐的摩天大楼。还有速度,速度是城市的脉搏,这种速度是高速公路,不断向前,这是民族音乐,走向全世界,因为这种速度是全世界的。我们的秧歌也很好,但是走一步退两步,并不是一直向前的。上海还有亮度,《夜上海》《夜来香》,夜是都市的眼睛,城市的光热能,不断吸引人。舞厅也是城市音乐重要的来源,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动感。上海百乐门的夜,从文化上理解,百乐门的英文是高端的意思,是高级的会所,代表着城市的繁华。“夜留下一片寂寞,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千言万语变成沉默”。像这样的歌词,多好啊。开始是轻柔的,随后又变成探戈。还有温度,上海的老歌绝大多数都是情歌,不能小看情歌的力量,拨动最柔软的心弦。上海老歌,很多年还在流传,因为这些老歌代表着一种历史。如今,我们建了高楼大厦,不能忽略城市文化,只有有了城市文化,才能真正像城市。记者桂国王鑫林倩雯(根据录音整理)摄影刘江瑞

[专访]《梁祝》的精神就是真爱

记者:今年是《梁祝》诞生60周年,为什么《梁祝》能够仍然美丽并且传唱至今?陈钢:《梁祝》的精神是什么,其实就是真爱,有了真爱才能够流传至今。当时《梁祝》写出来之后,有人问我们,“你们是不是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恋爱,才写出《梁祝》来。”但那时候我们没有经历恋爱,我们就是写出自己心目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写我们心中理想的爱情。如果作者心里没有真爱的话,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梁祝》成为经典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并不是一个我们预设的结果。记者:您的父亲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父子二人都创作出传唱全世界的名曲,您觉得父亲对您有着怎样的影响?陈钢:你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艺术家,再然后你是音乐家,最后你才是钢琴家、作曲家等等。所以,我们首先要成为正直的人。我父亲对我的音乐最大的影响就是概念,我认为所有好的音乐都是一样的。我最基础的教育其实是我父亲给我的。他不仅是个音乐家,他还是个文人,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积淀。我父亲46岁就去世了,我14岁时当兵也经历过困难。当然,我动摇过、怀疑过、徘徊过,但是后来想明白了,世界就是这样,就是不断在风浪里面前进。而我们在风浪里面,一定要坚持初心。之前有采访我的记者评价我是“在废墟中飞起的火凤凰,身上没有留下一点伤。”我到现在八十多岁还在创作、还在带学生,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折磨我的苦难,要面对它,要跳出来,什么东西使你跳出来呢?就是美,美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力量,作为艺术家一定要坚持这一点,不要动摇,你做你该做的事。记者桂国王鑫林倩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eshuf.com/tshy/105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