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尚龙
沪语改写、讲述:朱友好
文字修正,推荐:丁迪蒙
编辑:王乙其
顺牢黄陂南路朝南走一百多步,是黄陂南路搭复兴中路街角个银行博物馆,老有气派个保护建筑。以前迭搭是工商银行。迭幢楼还有另外个历史意义,伊是中国最早个律师组织、上海律师公会办公旧址。
几年前头,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邀请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去做客。听闻银行博物馆勒复兴中路号,戴师母就笑出声来了:啊,阿拉最熟悉个了。以前戴先生稿费来了,总归是戴师母到去储蓄个。埃歇横里,戴先生住勒顺昌路。迭个一带交关市民储蓄侪习惯到去——复兴中路号。
黄陂南路仍旧是一个陪嫁丫鬟,虽然黄陂南路浪向个边门从迭幢楼个诞生起,就一直有了,有名望个律师搭银行家侪是从边门进进出出。实际浪向,勒年上海律师公会成立辰光,伊拉注册登记个办公地点,齐巧就是贝勒路号。
复兴中路号银行博物馆
黄陂南路浪向屈指可数、堪称压箱底、也勿会再拆脱个建筑,首推梅兰坊了。小辰光听人讲起过梅兰坊,当仔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住过个地方,后首来再晓得,是黄陂南路浪向个一条弄堂。
梅兰坊位于黄陂南路弄,年建造个,勒复兴中路合肥路当中。梅兰坊得名个由来,是勒业主吴梅溪、吴似兰个名字当中各取一个字来命名;有楼房70幢,砖木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将近年过去,梅兰坊仍旧透勒海自家个风骨,“梅兰坊”三个字铸勒铁门两侧个水泥柱浪向,老好看个。伊比一般性个石库门,多了艺术个元素,就有了老上海个包浆。也因为是百年之前个石库门结构,按照我个理解,伊大约摸是呒没抽水马桶设备个,朋友告诉我,有,也有个。
梅兰坊堪称是黄陂南路个“代言人”——迭条马路大多数是比较普通个民居,居住者为工薪阶层。路老狭窄个,店相当小,大多数是烟纸店,糟坊(酱油店),杂货店,大饼摊,人气却是蛮旺盛个。刚巧是迭种看上去像煞嘈杂个地方,当年就邪气适合地下党个活动,勒贝勒路一带,曾经有过地下党勿少个活动据点。市井烟火气是最好个掩体
由于梅兰坊,黄陂南路终于做小姐了,不过,是呒没陪嫁丫头个穷小姐。
只有一幢房子,黄陂南路号,到现在看上去还是相当意外个立勒黄陂南路浪,周边侪是二三层楼个旧式里弄,伊倒是六层楼个西式建筑,办公楼样子。确实,伊是为了办公而建造个——是法租界公董局年成立个公共卫生处施药处旧址。
我老想晓得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公共卫生”个概念搭仔范围。勒《上海地方志》当中看到:迭搭是花柳病防治所;年改名上海市卫生局性病防治所,年改名上海市立性病中心防治所,年迁到北京东路号。除脱性病属于公共卫生,迭幢楼里还有:牙病防治所,为学生矫治龋齿;眼病防治所,为小学生查治沙眼;还有结核病防治所,疯人留置所。
迭幢楼个正门,紧闭勒海,门侧墙浪是迭幢楼里向两家单位个铭牌:上海市黄浦区医学会,上海市黄浦区医学工作者学会。
大约摸“花柳病防治所”名声勿大好听,乃末,迭幢楼是一种拨“忽视性”个存在,绝对勿会拨列入任何人文历史个参观菜单个。
年的上海市卫生局性病防治所
黄陂南路还有啥个老货呢?好像勿多了。更加多个新建筑,更加多个时尚,拿黄陂南路纳入到了“新天地”个板块当中,翠湖天地,凯德精粹广场……慢慢叫,黄陂南路也是新天地个元素了。
迭个一带老里八早个市民,居住条件大多数狭窄,六七个人轧勒一只亭子间是常态,倒马桶是迭搭早浪向生生不息个交响乐。已经动迁个翻身道情,还呒没动迁个,空勒就勒沿马路个小店前头摆个两三只小矮凳,“嘎嘎三胡”,盼望有个开发商来开发开发。
虽然是一生一世个陪嫁丫头,丫头也有出生个生辰八字个:年由上海法租界租界公董局修筑,开始个名字是峨嵋山路,年改个以法国军官命名贝勒路,年改黄陂南路,直到现在。
———————————————————————————————
(通用语版)
顺着黄陂南路向南走百来步,是位于黄陂南路和复兴中路街角的银行博物馆,很有气派的保护建筑。以前这里是工商银行。这幢楼还有另外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最早的律师组织、上海律师公会办公旧址。
几年前,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邀请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前去做客。听闻银行博物馆是在复兴中路号时,戴师母笑出声来:阿拉最熟悉了。以前戴先生稿费来了,总是戴师母去储蓄。那时候戴先生住在顺昌路。这一带很多市民储蓄都习惯去——复兴中路号。
黄陂南路依旧是一个陪嫁丫鬟,虽然黄陂南路上的边门从这幢楼的诞生日起,就一直有了,有名望的律师和银行家都是从边门进进出出。实际上,在年上海律师公会成立时,它注册登记的办公地点,恰是贝勒路号。
黄陂南路上屈指可数、堪称压箱底、也不会再拆毁的建筑,首推梅兰坊了。小时候听说过梅兰坊,以为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住过的地方,后来才知道,是黄陂南路上的一条弄堂。
梅兰坊位于黄陂南路弄,建于年,在复兴中路合肥路之间。梅兰坊得名的由来,是在业主吴梅溪、吴似兰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有楼房70幢,砖木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将近年过去,梅兰坊依旧透着自己的风骨,“梅兰坊”三个字铸在铁门两侧水泥柱上,很好看。它比一般的石库门,多了艺术的元素,就有了老上海的包浆。也因为是百年前的石库门结构,按照我的理解,它大约是没有抽水马桶设备的,朋友告诉我,有。也有。
梅兰坊堪称是黄陂南路的“代言人”——这条路独多的是比较普通的民居,居住者为工薪阶层。路很窄,店很小,多是烟纸店,糟坊(酱油店),杂货店,大饼摊,人气却是很足。正是这种看似嘈杂的境地,当年很适合地下党的活动,在贝勒路一带,曾经有过地下党不少的活动据点。市井烟火气是最好的掩体。
于梅兰坊,黄陂南路终于当上了小姐了,不过是没有陪嫁丫鬟的穷小姐。唯有一幢房子,黄陂南路号,至今看上去还是非常突兀地立在黄陂南路上,周遭皆是二三层的旧式里弄,它却是六层楼的西式建筑,办公楼模样。它确是为了办公而建的——法租界公董局年成立的公共卫生处施药处旧址。
我很想知道上世纪30年代上海“公共卫生”的概念和范围。在《上海地方志》中看到了:这里是花柳病防治所;年,改名上海市卫生局性病防治所,年,改名上海市立性病中心防治所,年迁至北京东路号。除了性病属于公共卫生,这幢楼里有,牙病防治所,为学生矫治龋齿;眼病防治所,为小学生查治沙眼;还有结核病防治所,疯人留置所。
这幢楼的正门,紧闭着,门侧墙上是这幢楼里两家单位的铭牌:上海市黄浦区医学会,上海市黄浦区医学工作者学会。
大约“花柳病防治所”名声不好听,所以,这幢楼是一种被“忽视性”的存在,绝不会被列入任何人文历史的参观菜单的。
黄陂南路还有什么老货?好像不多了。更多的新筑,更多的时尚,将黄陂南路纳入到了“新天地”板块中,翠湖天地,凯德精粹广场……渐渐地,黄陂南路也是新天地的元素了。
这一带以往的市民,大多居住条件逼仄,六七个人拥挤在一个亭子间是常态,倒马桶是此地清晨生生不息的交响乐。已经动迁的翻身道情,未曾动迁的,空了就在沿马路的小店前摆两三只小凳子,“嘎嘎三胡”,盼望有一个开发商来开发。
虽然一生一世的陪嫁丫鬟,丫鬟也有出生的生辰八字的:年由上海法租界租界公董局修筑,初始名峨嵋山路,年,改以一个法国军官RueAmiralBayle命名贝勒路,年改名黄陂南路至今。
——————————————————————————————
作者:马尚龙
讲述者:朱友好
———————————————————————————————
丁迪蒙
迪蒙,启迪蒙昧者也。上海市人。原上海大学中文系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沪语和海派文化的传承。沪语是吴方言的代表方言,是吴侬软语的典范。她既可以用来拉家常,也同样可以用来朗读各类诗歌散文。沪语完全可以书写,同粤语可以写作是一样的。本平台所有文章都是经过改写后,用沪语来演绎的,汉字书写也是正确的。
丁迪蒙所撰写的,与沪语相关的著作主要有:
《学说上海话》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听听说说上海话》少年出版社
《实用沪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话绕口令》少儿出版社
《上海方言词语使用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话读成语故事》少儿出版社
《囡囡学童谣》,少儿出版社。
————————————————————————————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