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黄土地上的艺术之花甘肃省第十届

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02/5668928.html

根植于黄土地上的艺术之花

——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我市获奖作者访谈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柳娜

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于近日揭晓,我市两部作品入选。其中,李满强的散文集《陇上食事》荣获文学类奖项;李世恩作词、牛海荣作曲的歌曲《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荣获音乐类奖项。

敦煌文艺奖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甘肃省文学艺术创作生产优秀成果的最高奖励,每3年一届。本届敦煌文艺奖分三个级别,共评出特别奖6项,荣誉奖2项,作品奖86项。

此次获奖的平凉作者从身处的时代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辨识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和情感,通过作品深刻反映民俗风情、历史巨变,抒写平凉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本报对获奖作者进行了专访,以此表达对他们的真诚祝贺。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SPRING

《陇上食事》是诗人李满强第一本公开出版的随笔集。他以甘肃各地的吃食为主要写作对象,通过“吃食”这一重要载体,客观、诗意地反映了陇东和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风物、民俗和风土人情,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生活画卷;他规避了一些美食随笔的常规写法,不是为了介绍美食而写美食,而将每一种美食置于幽深的地域文化传统中,流露出让人动容的细腻和深情。

记者

读完你这本《陇上食事》,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美食之书,它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吃,道的是风情、人情、故土情、文化情,间接地传达了由于新时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食的态度和印象的变化,折射出欣欣向荣的寻常百姓生活,可称得上甘肃版的《随园食单》。能讲一下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吗?

李满强

我原是惧怕写散文随笔的,因为这个文体,但凡是上过小学的,都会。年少轻狂的时候,也曾写过一些,也曾见诸于报刊杂志,但后来,就不怎么写了,专心伺弄我的诗歌。觉得自己的散文随笔没有进步,很难有大突破,不如放手。

年,认识了一个朋友,写散文,我觉得她有才气,但不好好写,有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意思,我说,那好,我写吧!看能不能刺激一下她。可是,写什么呢?

人到中年,开始有些怀旧的意思,想起过往的种种,总有些意犹未尽之感。尤其是这些年到处游荡,在外胡吃海喝,算是见了一些世面。但我发现即便是如此,我的胃却似乎比感情要忠诚得多,对一些老家日常的食物一直保持着近乎偏执的热爱。

就从胃的记忆开始,写吃的吧!大俗之中亦有大雅。断断续续写了1万多字,其中的一些,被一些刊物编辑拿去发表。中间又因为懒惰的缘故,没有继续下去。

转眼到了年,帮朋友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组一个书稿,结果送审的选题都没有通过,忽然想起自己也搁置许久的那个系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就发了些过去,没想到出版社的朋友很快回过话来,对,要的就是这个风格!并且很快就签了合同。这样一来,想偷懒是没有退路了,只好赶着鸭子上架,集中精气神,回村里采访,周末在办公室往出来敲,捯饬了几个月,于是,便有了这部十万字的小册子《陇上食事》。

记者

拿到敦煌文艺奖文学类奖项,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生活在一个作家盛行的时代,也生活在一个人人可以成为作家的时代。专业的、非专业的作家,以及在各媒体开设博客、利用自媒体进行创作的人们,这是一个非常宠大的群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还生活在一个文学阅读递减,人们注重信息、注重娱乐的时代。在这样一种情境之下,一个话题再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作家,在为谁而写作?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获得较高的荣誉和广泛的喜爱?

李满强

人到中年,越来越相信缘分这种东西,一本无意中写下的书,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并且获奖,自己感觉有些意外。我知道,在我的周围,在甘肃,散文比我写得好的作家比比皆是,我纯属打酱油。从内心里,要感谢我的责编金晓燕女士,感谢评委们,更要感谢我的同学、画家李平利先生,他的插画对我的书增色不少。

不过我要给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申报之前,我咨询了几位老师。因为在这个评奖周期内,我还有一本诗集《萤火与闪电》,也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的。在报诗集还是散文集上,我有些犹豫,在我的内心,可能更偏爱诗歌一点。但几位老师都说:大家都知道你写诗,甘肃是诗歌大省,好诗人太多了。你倒不如报散文,相对来说,比较有特点。事实证明,这几位老师的建议是对的。

记者

我相信写作作为一个创造性的劳动,难度很大但也会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谈谈你这些年的写作心路和未来的想法。

李满强

前几日给一个刊物写创作谈,屈指一算,自己从事写作居然30年了。30年是个漫长的过程,我曾在很多场合、在一些文章里说过,我是把写作当一种修行方式来看待的。年轻的时候写得快,一年写六七十首诗,近十年来,越来越慢。写作的动机,也因为最初的想发表,变成了能真实反应自己的内心,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感受和看法。写作是个向外的过程,更是向内的过程。年轻的时候,抒情的东西比较多,这几年,思辨的东西相对多一些。如果说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诗歌里面“中年之境”这个系列的书写。这个系列陆陆续续写了多首,他们中的绝大多都在《诗刊》《星星》《广州文艺》等一些刊物上登了出来,也在年结集成《萤火与闪电》(广西师范大学年3月版)。

困扰一个写作者一生的问题,还是写什么和怎么写。我一直喜欢游荡,企图在旅途中发现世界美好的有趣的地方,也重新发现自己。但在后疫情时代,游荡已经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不过,还是要朝着这个方向走,在江湖、自然中寻找生活的小意思,并试图把他们表达出来。

记者

能否给平凉的写作者一些建议?

李满强

最近几年,我发现我们平凉喜欢读书、爱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很让人伤感的事。在国内很多地方,80后、90后的作家、诗人们已经有很成熟的作品,00后已经崭露头角,但环顾我们的周遭,坚持写东西,能在省级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人,基本上还是60、70后这些人,80后的比较少,90后更是凤毛麟角。很多有才华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写着写着就停了。这与社会的大环境当然有关系,但更重要,还是我们缺少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毅力。如果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要爱,就去深爱,我相信,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狠住一股劲,深耕数十年,铁树总有开花的一天,我们也终将完成自己。

李满强简介

甘肃静宁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芳草》《星星》《飞天》等刊,入选数种选本。出版有诗集《画梦录》等4部,随笔集《陇上食事》。曾获“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参加诗刊社24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

唱出梯田人的精气神

SPRING

“一道道沟来一道道山/一道道山沟沟绿连着天/活人就凭着一口气/树下乘凉哪算条汉/一辈子流了几辈子的汗/才把这荒山陡屲重装扮……”庄浪梯田遍布山川,这层层梯田,一台一阶顺着山势攀升,折射出庄浪人民不屈于天、不服于地的精神。而《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这首歌正是李世恩、牛海荣献给庄浪人的赞歌,也是唱给所有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庄稼人的心声。歌声中,有词曲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对农村的感情和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

记者

《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的歌词既有细腻的情感,又有昂扬的气势,在短短的来字中,讲述了一个史诗般的故事,很考验词作者的功力,能讲讲什么缘由促使你创作这样一首歌?

李世恩

年初,庄浪县委宣传部要拍摄一部反映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片,委托我撰写解说词。在创业时期,以几十万人坚持几十年修造百万亩梯田,创造了人间奇迹的“庄浪精神”早已闻名遐迩。如今,要依托梯田这一“第二自然”和精神品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庄浪人再次为“庄浪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翻阅资料、采访交流的时候,“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这个民歌句式的标题不经意间跳了出来。对,就用它。于是,我就以“绿”为文眼,构架了绿色接力、绿色惠民和绿色崛起三个小章节,基本梳理出了庄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创业历程和奋进风貌。写完后,大家都觉得这么好的一个标题,更应该做成一首歌曲,于是尝试着写了这首同名的、歌曲版的《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

这个歌名,看似夸张,实则写实。歌词虽然寥寥来字,但我力求在很短的篇幅内,充分展现庄浪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建设家乡的伟大实践。所以,就从庄浪山大沟深的自然条件起笔,把庄浪人总结的“戴帽、缠腰、锁边、穿靴”的水土治理口诀,改写为押韵的歌词,并有意嵌进了庄浪人的绿色成果——苹果、红牛、脱毒种薯和旅游四大产业。为了突显歌曲的精神特质,我还提炼出“地不修平难吃饱饭,人不吃苦哪来的甜”“活人就凭这一口气,树下乘凉哪算条汉”,作为前后两段的点睛之笔。这两句话,自认为能体现出庄浪人肯吃苦、有志气的个性特征,而且还有一点人生哲理和教化作用。

当然,歌词仅仅是个“半成品”。所幸作曲的静宁牛海荣和首唱的陕北高世宏都是富有才情,且对西北农村生活有深刻体验的音乐人,是他们为这首歌词赋予了触动人心、利于传唱的音乐价值。

记者

牛海荣老师作为这首歌的曲作者,能否讲讲创作中的感受?

牛海荣

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篇幅的文字,心里还是挺犯怵的,认真阅读了几遍之后,老家那梯田的情状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架子车、铁锹、散发着芬芳的泥土……乡亲们佝偻着背,一寸寸、一锨锨地修整着那原本陡峭不平的山地。“地不修平难吃饱饭”是母亲讲过的故事里最常见的情景,也是刻在我血液里的记忆。这里印记着祖辈们为改变恶劣环境而艰苦奋斗的足迹,流淌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土地的挚爱,也触发着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情思。

记者

两位对于此次获奖有什么感想?

李世恩

在平凉,我算不上一个好作家,也谈不上一个好学者,但一直心存一个好愿望。这次以一首小小的歌词忝列获奖名单,纯属碰巧。作为农家子弟,能为父老乡亲献上一首还算成功的歌曲,这是我们的幸运。

同时,这首歌曲能荣获敦煌文艺奖,填补平凉歌曲创作在这一大奖中的空白,也是对近年来日益繁荣的平凉音乐事业一种肯定和鼓励,平凉音乐人将会有更大的信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作为一名文字写作者,我乐见其成。

牛海荣

感谢故乡这片热土的滋养和培育,让我从故乡的泥土里看到了家乡最光荣的历史。带着这份殊荣,我将继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好的传承,用音乐的语言讲好家乡的故事。

记者

去年,李世恩老师的《尺墨寸丹——古札中的世道与人心》一书在中国出版界掀起了热潮,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李老师在写作之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积累。能讲讲你在创作方面的经历和成果吗?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李世恩

我从年读高中时发表第一篇习作算起,已有将近40年的写作经历。但说起来很惭愧,这些年个人创作断断续续,未能坚持,尤其是近年来写的东西大多是“命题作文”,而自己想写的题材倒是一推再推,所以没有多少成果可以示人。如果要盘点成果,正像明人张岱所谓:“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只不过这话于张岱是自嘲,于我则是写真。

这几年惟一能拿出手来的,就是去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尺墨寸丹:古札中的世道与人心》一书。这是一次跨文学、历史和书法门类的写作尝试,出版后,承蒙《平凉日报》《青少年书法》《书法报》等多家报刊的宣传,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受到了读者们的肯定。最近,我将近年所写的序跋、评论等辑为《松茂柏悦》一书,有望年内出版。我给这本书拟了两句推介语:“虽为他人嫁衣,却是自家针黹。”届时希望能得到读者们的喜欢。

关于今后的努力方向,我十分认同山西作家韩石山为自己制定的人生路线图:“青春作赋,中年治学,晚年研究乡邦文献。”虽然自己蹉跎了岁月,作赋无成,治学无成,但对乡邦文献心仪已久,打算在这方面做一点小功课。

我在写《尺墨寸丹》时,曾经被清末民初的名人张其锽所深深感动,我愿以他的名言自勉,这就是:“人生斯世,不能有功于今人,则当有功于后人;再不能,则当有功于古人。”我愿把有功于乡邦古人,当做人生的修行和功德来做。

记者

作为本土音乐创作者,牛海荣老师在音乐创作之路上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与大家分享?

牛海荣

这些年,因为各种契机和许多同道者的帮助,也因为自身对音乐的热爱,零零散散写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也曾得到各级各方的重视和认可,有幸被评为甘肃省十大原创歌曲奖、崆峒文艺奖、成纪文艺奖等等。作为一个本土音乐创作者,我愿意以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激情去点燃更多的音乐梦想,让更多的人用更动听的声音讲出更动人的家乡故事!

李世恩简介

甘肃静宁人,曾从事教育、新闻、文秘和文艺工作,现供职于平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诗歌、散文、评论、文史随笔百篇(首)刊于《飞天》《文汇报》《中国文化报》《甘肃日报》《青少年书法报》等;担任总撰稿之一的《西北望崆峒》等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播出。著有散文集《芳邻》(兰州大学出版社,年)、文史随笔集《尺墨寸丹》(商务印书馆,年),编辑《李庆芬诗文集》(三秦出版社,年)、《陇头鸿踪》《春秋逸谭(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等。

牛海荣简介

甘肃静宁人,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平凉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静宁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文萃中学音乐教师。代表作品有《咱们甘肃人》《关山梦》《捧着一颗心来》《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成纪夯歌》《大槐树谣》《成纪千古情》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eshuf.com/tspz/10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