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石油文学》年第4期目录
小说呈现
狼獾小道/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创作手札北方森林中的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相对时间/耕宇
红风筝/凝土
母亲的耳朵/仝凤芝
大漠飘歌/铁树
老陈的店铺(外一篇)/薛海燕
瓢虫的旧时光/付振双
锐评时间与慈悲/宋长征
散文映象
淡去的霞光
——追溯松基一到松基三的重大发现/宫柯
寻茶记/李元胜
风雨把眼睛洗亮(外一题)/周蓬桦
大山深处一面旗/张淑兰
依偎河流的城墙/敏奇才
未敢忘记/尚长文
锐评把散乱的世界捆成花束/吕天琳
诗境
匝道(组诗)/张永波
创作手札甜蜜的负荷/张永波
准噶尔诗草(组诗)/李勇
被石油命名的人生(组诗)/崔完生
散落在人间的光泽与暗影(组诗)/一歌
我们所选择的式微(组诗)/韦汉权
黑黑的戈壁(组诗)/万有文
断裂(组诗)/默雪
诗瓣缤纷/刘雪梅余小蛮马端刚付少霞孔庆武
锐评期待执火为业的诗人/陈陈相因
纪实·观察
追梦人尚捷/王晓蕾安卿
逆风远航
——“南海盛开”号处置记/李豫黔
中文系
一部作品的诞生:我的创作之源/付秀莹
大河之滨的精神之旅/付秀莹
何以消夏,泛舟赏荷/付秀莹
“三代铁人英雄谱”报告文学研讨会专栏
讴歌英雄塑造英雄的成功文学实践
——《三代铁人英雄谱》研讨会发言摘录
在“三代铁人英雄谱”报告文学研讨会上的致辞/张凤民
在“三代铁人英雄谱”报告文学研讨会上的致辞/李占彬
在“三代铁人英雄谱”报告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宋明珠
依偎河流的城墙
□敏奇才
1
有山有水的地方必然是好地方。临潭境内峰峦叠嶂沟河纵横,平川里古城遍布,这就有了山高水长的人文历史和道不完的传奇故事。这个曾经叫洮州的古老大地的各个角落里,如古战、旧城、长川、羊永、流顺、新城、王旗、冶力关等地方,在白墙青瓦明朗雅素的村庄和那些高大挡风的油松、白杨、翠柳等各种树木的遮掩下,一些破旧斑驳而厚实雄伟的土黄色城堡突兀地矗立在僻远高寒的大川平地上,默然地彰显着昔日在中国历史上书写过的一抹辉煌。城堡矮沉雄浑的身影里深邃地镌刻承载着千百年来洮州人民开疆拓土的斑驳记忆和流转时光,悄然地向世人流水般诉说洮州轰轰烈烈的历史风云和刀光剑影。一座古城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一段历史造就一座城,一座城产生一段历史。几多名城,口耳相传的千年故事更是流传不绝。盛夏。黄昏,残阳如血,窗外树隙间虫鸣鸟唱,此起彼伏。一名洮州本土作家,后背冰凉默坐在图书馆或是档案馆的一角,披着一身霞光在透着墨香的书堆里捧着厚厚的历史典籍翻阅着忘却了回家,从厚实的书堆和遥远的记忆里清晰地竖起了一座座高大雄伟的城堡和一条条蜿蜒浑厚的边墙,他纵横行走其间,一点一滴地发掘洮州埋没于史册中的历史烟云和传奇故事,寻觅轰轰烈烈的历史真相,书写一部鸿篇巨著。寒冬。夜晚,窗外星汉灿烂,灯火辉煌,远处的城堡静默在黑洞洞的暗夜和历史的烟云里,悄无声息。偶尔让野狐或是野猫惊扰咤飞的野鸡和不知名的飞鸟的呱叽声划破了静谧的夜空,留下了一地飘逸荡飞的羽翼,驮着无从归去的灵魂,重新走进尘封的史册。从第一座土黄色的城堡开始筑建,洮州的历史就已深深地镌刻在了这厚实的城墙里,历经千百年日月轮回风吹雨淋而不朽。这个爱思考的作家经常坐在高原宽厚温润凉风抚拂的怀抱里,目光如炬,环视寰宇,思阅洮州历史进程中发生过的那些令人抚膺长叹低泣洒泪的动人故事。更多的是静坐在一处山梁或是塄坎上与一座座黄土夯筑的墙体厚实的城堡对望,想象城堡昔日征战杀伐的辉煌历史与旷日持久的进攻防御,倾听历史的回音,寻觅历史的踪迹,追寻祖辈的身影,回望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经意间从浮尘里顺手握住一根牦牛或是羚羊角的朽骨,细数角缠年轮,唤醒高原精灵浮荡在虚空里或是埋藏很久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灵魂。或揪住一把粗根韧筋顽强地顶破硬土生长在墙角的冰草,望着一堵堵沧桑雄浑锈迹斑驳的城墙,听一曲城头劲草的啾鸣,心河涌动着激荡起汹涌的心浪,狠狠地拍打激越的胸河。这时候,静坐的人便沉浸在暗流涌动的历史记忆中,穿越新石器时期历史清晰的丛林,趟过金戈铁马踏破秦砖汉瓦的虚空,捕捉隋唐你来我往连绵不绝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谱写一曲元明久唱不衰的高原长调或是激动人心的洮州花儿、江淮小曲,站在城头上引吭高歌,惹哭几位在历史烟云中穿着青布长衫戴着宽沿礼帽款步走来的健硕老者,泣目的清泪哗然汇成穿透胸腔的河流,波涛汹涌地激淌在历史厚实的洮州大地上,凝聚成永生不泯的记忆。这个成年的作家,时常沉思着行走在雄浑的城头或是残破的城墙下,与一堵记载历史盛载岁月的黄土高墙长久对视。在对视的目光里透视出洮州几千年历史车轮碾过的印痕,在深邃的履痕里侧耳谛听埋没尘埃里战马扬鬃奋蹄的疾音,拣起几页泛黄的故纸寻觅其中的历史遗痕,拾起一簇生锈的箭头擦拭浮尘覆盖的枯血,踩碎一根书写历史的朽骨,穿越时空,步入茹毛饮血的时代,筑起洮州大地上拔剑弩张征战杀伐不可逾越的壕沟和洮河沿岸断断续续浑厚高大蜿蜒无际的边墙。把奔腾汹涌阻挡马背民族的洮河生生地扯成了一条呜咽的长河,让人跨越不得,阻断了商贾往来,民间交往。隔河相望,把欲渡河跨墙的各族民众阻拦在了高墙之下。但胡、鲜卑、羌、吐蕃、党项等这些称霸高原雄踞一方纵马千里襄扩四野窥视中原富庶大地的马背民族,却一刻也没有消停过,他们叱咤风云剑指天下,往来厮杀争夺洮州这片进取中原前沿的肥沃土地和勤劳的民众。今日,驻立在曾经风尘弥漫的洮阳城头,在残破的豁口处遥想当年一身征尘挥剑厮杀留下许多传说和故事的羊头将军,就知道当年防守和攻取此地征战杀伐血流成河的惨烈战争场面。让鲜血浸透的红土地上,有多少幽冤的孤魂野鬼游离于浮尘之中,千百年来归不到静谧的去处。不过,他们去哪儿呢?他们的家掩埋进了历史的长河中,根也不在了,一切的一切统统消亡融合在了历史的烟云里,只留下了一堆供史学家研究的泛黄故纸,读着让人悲叹不已,沉思良久。那些为各自阵营舍弃家业耗费青春抛洒鲜血的战士的灵魂何曾知道,他们兄弟阋墙征战杀伐究竟是为了谁为了什么?何止是一片沃野,一江春水?他们耗尽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2
清晨,爬上居处附近的栖凤山或大坡山,望着喷薄而出的朝阳,思绪便不由自主在洮州这片古老土地深邃的历史里任意行走,眼前便涌现出河流般纵横清晰的脉络,让人魂牵梦萦久久不能释怀。甘南是白龙江、洮河、大夏河“一江两河”的发源地,更是胡、鲜卑、羌、吐蕃、党项、汉等民族血脉繁衍的沃野和续延之地。而洮河碧水穿行的洮州,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逐草循水依山而居临水而栖,在此据高地或临水筑城,生息繁衍,经久不衰。早期,一个地方有了人类的活动,那么这个地方就一定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为求生存逐水草开荒垦地是人类活动的必然规律。汉初,在洮河之滨的羊巴有一处下临洮水,三面绝险,唯西南一径可通,西则石壁峭立的高地上依山而筑的石堡城。本来,在战国初期,洮州为羌人所据,秦扫灭诸候统一中国后,大批汉人循水逐草迁居陇上,进入洮河流域及洮州腹地,带来了汉地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羌人共同开发经略洮州,促进了汉羌的融合。汉代,吐谷浑势力逐渐强大,建立了区域政权,强势进入并占据洮州,形成了汉、羌、鲜卑三族共处的局面。三族相处,临河据山的险地石堡城便成了三族必然争夺的焦点。从此,洮州大地断断续续燃起了不息的烽烟,再也没有了一方平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唐代,吐蕃迅速崛起,颓势的羌和鲜卑两族便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隐退幕后,把在洮州大地上久唱不衰演唱大戏的主角让给了纵马扬鞭挥刀横扫青藏高原的吐蕃民族,甘愿俯首听命,退出洮州大地,消失在了史册和后人的视野里。在唐王朝盛世,石堡城是洮河沿岸最为关键的进攻防守的军事要塞。为防守和进取中原,大唐和吐蕃曾围绕石堡城发生过大大小小几十次血雨腥风的攻掠杀伐,曾几易其手。石堡城对吐蕃对大唐征战双方而言都极其重要。石堡城三面环水,一面据山,地势极其险要,而且雄伟坚固,易守难攻,只有一条陡峭的山路通往城中,一时为吐蕃守军的前沿阵地。吐蕃控制此地可牵制陇右唐军,唐朝控制此地可防控方圆数十里内吐蕃军的攻掠和拥有水草肥美的广袤土地。因此,吐蕃动用全国之力防御石堡城,唐军集全国之力攻夺石堡城。唐玄宗时,国势昌盛,财力雄厚,夺回石堡城时机已趋于成熟,于是将朔方、河东等地十万多驻兵统归名将哥舒翰指挥,以倾国之力,十万人之军力突袭石堡城。天宝八载(年)六月,石堡城之战打响,吐蕃举国据险而守,唐军不惜一切代价,跨过洮河发起数轮冲锋,死伤数万人之后,终于攻陷石堡城。天宝十二载(年),失却石堡城无险可守但仍窥视中原大地的吐蕃再次被开疆拓土屡建功勋的哥舒翰亲率大唐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在此后十余年里不敢跨越洮河,彻底退入草原深处,养精蓄锐,伺机西进,再度窥视中原。盛唐诗人王昌龄游历古洮州,以一曲《塞下曲》祭奠战死的将士,尽述边地洮州当年征战防守之苦: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石堡城之战,让哥舒翰一战成名,官拜御史大夫,名垂青史。亲眼目睹这场惨烈战役的西鄙人挥毫吟诵了一首千古绝唱:“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过了洮河,穿过高山丛林,便是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茫茫草原了。一条碧水洮河,挡住了吐蕃民族风嘶马鸣的进攻,一座依山而筑的城堡终究拦住了窥视中原的雄心壮志。由旧城向南出发,踏着历史履痕,沐浴拂面古风,步上洮河北岸高山之巅的八木墩烽火台。目及之处青山承接蓝天,石门胸襟畅开满目清澈,迭山一袭白顶玉树临风。俯目相望洮河绿涛澎湃,滚滚奔向东南。洮水环绕青翠覆盖的千年石堡古城遗址,便生出深沉的愁怨来。一炷狼烟燃起,古城里孤寂无着截风留守的灵魂是何等的惊恐和无助。一阵疾风嗖地吹过,像古战场上激战的号声震得鼓膜生疼,热血沸腾,不由自己紧握双拳,在广大的空域里与弱小的自我来场决斗,战胜心悸和颤抖。千百年来,这些孤守的灵魂回不到生养他们的故土,没人记念他们孤苦的生平。染血的征衣锈透厚重铠甲包裹的朽骨,在朗朗晴空的荒效融入了征战的土地,化为了一把沃土,有谁何曾记起往昔的征伐和争夺呢?虽然英雄无言,深藏功名,但也壮怀激烈,留给后人的只有仰天长啸,空悲切。跨过洮河进一步探访石堡古城遗迹。踏着英烈们的足迹攀山拾级而上,哗然推开历史的烟云,在灌木杂草丛生的石砾中蹒跚前行,轻缓地走进千年历史硝烟沉寂的浮尘里,俯身拣起一块无字瓦当,抚摸一段历史的刻痕,打开无数金戈铁马、阅尽历史进程的册页。覆尘而破旧的无言瓦当、砖块盛载着多少个朝代的更迭,一片瓦当,一个朝代;一个砖块,一个时代。在各民族不断的大融合中,青砖石瓦筑建的跨岗连山凭河临险的石堡城终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无险可据,完成了它阻挡吐蕃东进的桥头堡和前沿据点的历史使命,终于销声匿迹,钻进了泛黄的故纸堆和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里。石堡城终究还给历史一片瓦蓝的天空,退出了前沿,而跨过洮河向北据守十里之外的洮阳城,成了历史进程的前沿,进入了历史的辉煌时期,曾一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茶马互市的兴盛。石堡城遗址脚下的洮河像条崭新明亮的蓝腰带绕流成了一个半弧形。轻缓的洮河不知夺走了多少年轻战士的生命流走了多少征战的灵魂。功成名就的哥舒翰带着一身荣誉走了,走进了盛唐的历史,在《新唐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洮水之滨的石堡城则空留一枚耸立不倒的“石堡战楼颂”八棱碑,向世人永远展示着石堡城战役的惨烈景象和哥舒翰攻克石堡城的辉煌战果。“石堡战楼颂”因其碑形为八棱,当地居民惯称“八棱碑”。“八棱碑”在废弃的石堡城屹立上千年历经风蚀雨啄,见证了历史的反复演进。到了清末民初的年,“八棱碑”终于“倒”了,德裔美国汉学家劳费尔发现了它存世的历史价值,在洮州百姓上千年司空见惯的眼底下将其窃运出国,珍藏在了纽约费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碑走了,留下了令世人痛惜不已像掏空了心脏的碑坑,废弃的石堡城终究没有守住自己的灵魂和辉煌。残破的瓦当在轻诉石堡城的过往,昔日的辉煌成了历史的烟云,依然飘荡穿行其间,向世人忆载临潭历史进程中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一将功成万骨朽,那些在碎石破瓦中飘浮游荡的孤魂野鬼,向谁诉说千古幽冤;树碑颂功的哥舒翰向谁展现千古风流。一座城池的兴盛弃居,在历史的进程中与民族的融合是暗合的也是相依的。历史的演进,民族的繁兴,与悠久的相互文化交融的积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复兴是相合的。3
雄起的吐蕃厉兵秣马忍耐了10年,终于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年)再次扬鞭挥戈南下,击溃了日落西山的大唐守边军队,跨过了洮河,攻陷了洮州,占据了石堡城、洮阳城等城池。这一占就是年,从此,洮州烽烟弥漫,战火连年不息,直至北宋熙宁六年(年),励精图治将大有为,雪数世之耻的宋神宗派名将王韶经略洮州等地。王韶采取招抚、征讨、屯田、兴商、办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一举收复各地失陷的石堡城、洮阳城等城池。洮州等地算是失而复得重新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奔腾的洮河、高筑的城堡没能阻挡住洮州的再次陷落。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年)洮州陷于金朝。金朝收置洮州后在此地三置榷场,开展贸易,曾有过短期的繁华,促进了边疆各民族的融合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年),忽必烈兵伐大理(云南),曾在新城驻跸一月之久,设牙帐于原鬼章行宫(即隍庙原址),忽必烈看到了洮州的重要地理位置和此地的繁盛。元代建国后,于此设置“洮州路元帅府”,委派世袭“达鲁花赤”(掌印官)镇守。百年之后的年,末代“达鲁花赤”虎舍那藏布归附明朝。年,洮州十八族蕃酋发动叛乱,朱元璋派平西将军沐英及大将军金朝兴率领重兵围剿,并派曹国公李文忠亲往督战。叛乱很快被平息。之后,为长久戍守,经略边地,便加修城墙,并将军民千户所从旧洮堡(旧城)迁往新城,升格为洮州卫指挥使司,下辖五个千户所,任命聂纬、陈晖等六人为指挥使,守御洮州城,隶属陕西都司管辖。洮州卫及周边千户所百户所的筑建,洮河沿边墙的筑垒,并没有挡住各民族流向一统的心河,旧洮堡(旧城)和洮州卫(新城)兴于唐宋的茶马互市终于在洮州大地繁盛无比,迎来了民族间交往融合繁荣昌盛的蜜月期。大批的江淮人士带来了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大力发展。这批江淮人士,他们不仅带了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也带了先进的理念。从此,洮州各民族才算是迎来了一方平安和长久的安居乐业。民族的大融合是漫长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势趋。洮河两岸的广袤土地皆归大明王朝,洮河南岸的石堡城失去了它驻防的历史作用,终究废弃了,进而退出了历史。可在封建王朝统治的大明王朝,在洮河北岸派重兵据河而守,在洮州绵延百里的大地上修筑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土黄色城堡和蜿蜒无际的边墙,构筑了防守吐蕃进攻北方袭扰中原危及统治的连锁防线。疾风吹皱的大地还是迎来了一抹江南烟雨,款款而至的江淮女子满面愁容梨花带雨,轻轻地哼起了江淮小曲: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什么花儿来?我带茉莉花儿来。也有那征守的将士守不住寂寞,扯直嗓子吼出了令人心醉的的洮州花儿: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自从来到洮州地,别有天地在人间。驱车迎着升起的朝阳,擦过洮州卫城曾经的前哨红堡子,抛下扶摇飘荡不久后化为云彩的那一抹蓝旺旺的炊烟,蹬上红桦山,俯视沐浴了千年风雨依然雄壮震撼的洮州卫城,思忆复原一段历史的记忆图景。明永乐二年,洮州卫都指挥使李达三女李金凤,这个父母亲叫“凤儿”洮州民众叫“麻娘娘”的洮州美女头上云髻峨峨,足蹬其履尖上翘的凤头鞋,身穿西湖水的尕娘娘长衫款款地走出都督府,辞学卫学,垂泪回首,辞别娘亲,坐上皇帝选美钦差的轿銮,踏上了去往京城的土路,去做明仁宗的贵妃。高大雄壮的洮州卫城终究藏不住“麻娘娘”貌如仙女的声名,也没能留住她清秀的倩影;东逝的洮河没能挡住“麻娘娘”乘坐的轿銮,一把清泪挥洒在汹涌澎湃的洮水里,流向黄河,奔向大海。李达一家肝肠寸断,可也无可奈何,毕竟圣命难违。在出城的那段石板路上,洮州城里的各族民众夹道垂泪相送,也终于有机会目睹了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麻娘娘”的芳容,因为自此洮州再无“麻娘娘”,只留记忆在人间。一路扬尘,一把清泪。老都督李达艰难地攀上他亲率部众修筑的洮州卫城,迎着朝阳,老泪纵横,扬手送走了他的凤儿。荒野里,蓝旺旺的马兰花和粉嘟嘟的狗蹄子花送来了一丝儿清幽的馨香;城北的“海眼”涌荡着,一股清冽的泉水叮叮咚咚地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汇入轻缓流淌的南门河,“麻娘娘”在众目睽睽下驻足弯腰双手掬起一汪甘冽,和着清泪一饮而尽。守城的兵士带着莫大的惋惜目送他们日日羡慕的“麻娘娘”,这一走一送就再也见不到了,就像城头李子树上那只叫声清脆的红雀突然哑声了一样。老都督知道,他的凤儿这一走就是永别,洮州距离京城犹如天隔,而且他守边绩效劳勋,朝廷不会让他返回京城,他是所有守边都督的楷模,朝廷要他老死边地树立榜样。所以赴京入驻皇宫的凤儿,会是一只入笼后哑声的红雀,从此没有了声息。这个从洮州卫一路风尘仆仆,远离家乡和亲人,一路征尘伴随一路歌声,挽裙走进森幽的深宫殿阁的土著绝世美女,给洮州大地上的后人们留下了一段引以为荣长传不衰的传奇故事。为洮州民间挣来了大五间或大七间,覆阴阳瓦,修直烟囱的一嵌套的宫廷式造房样式。至此,洮州大地,从明代至今,遍布着一派宫廷气势和帝王气象。可是,这一派宫廷气势在泥墙土顶的贫穷中终于土崩瓦解。曾几何时,洮州大地的贫瘠覆盖了仅存的宫廷气势和帝王气象。一条条黄泥土路伸向一个个绿树掩荫的村庄,低矮破损的木门遮遮掩掩地向处透出朽黄的一嵌套平房或是瓦房,早失了宫廷气势,失了黛瓦青砖。一嵌套的房檐下、“倒提柱”的门洞里,麻雀钻了洞筑了巢,叽叽喳喳,来来去去,透出一丝儿曾经繁盛的无限生机。俗话说,家贫雀搭窝,家富虫绕腿。曾经的临潭,遍地土路泥墙,看上去满目疮痍,一派破败的陈旧景象。清晨,站在红桦山顶与依然雄伟的卫城对视,残破的城垣清晰无比地横亘在凤凰山下,城内一股股淡蓝的炊烟扶摇直上,化为一抹飘荡的浮云,俯视着芸芸众生。清晨的淡云还是六百年的淡云,掠地疾飞的鸟儿还是六百年的样子。当年的“麻娘娘”倾国倾城,是十三省的人样子,飞禽过来掠样子。今天,卫城里悠然漫步的“尕娘娘”们打着花伞,说说笑笑地相互逗唱上几句带有秦淮韵味的洮州花儿,尽现江淮风韵,你就深深地陷入在了一个个动人的“尕娘娘”故事里,依然有着飞禽前来掠样子的样子。发源于大石山的南门河水失却了往日的激荡,淌不动“麻娘娘”的传说。曾经哺育了一城民众的一眼泉水终究没能流出城垣,窝在北城墙下一片“麻娘娘”曾经取水的洼地里,把自己汇成了一汪大大的“海眼”,日夜守护着“麻娘娘”的传说。4
立于凤凰山上望不断古城的雄姿,古城像一个苍老的智者,在等待一个特殊的机缘;古城的人民也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缘。一九三六年的农历八月,洮州大地的青稞熟了。那一年,满目的青稞穗子都变成了红穗子。洮州大地上的青稞田里一抹红色,这是一个不曾出现过的吉兆。洮州大地长出了红青稞,洮州大地沸腾了。一支红色的军队打着红旗跨过洮河,长驱直入突然出现在了洮州大地,攻城防敌,建立政权,召开会议,招兵买马,设立粮台,补充给养,整整四十二天后精神饱满地撤离,给洮州大地留下了一段永不泯灭的红色记忆。叫旧城的洮阳堡和叫新城的洮州卫城再一次让鲜血染红了,红得透亮,红得耀眼。洮水咆哮,马鸣啸啸,枪炮声声,喋血的城堡在残阳中再次撕裂了复愈的伤口,真实印证了它的痛楚。经历十日的旧城保卫战,红色的军队击退了围追堵截的敌人,像朱德元帅当年“抗日反蒋星夜渡,为国跋涉到临潭”之诗句描写的那样,重新踏上征尘北上抗日。历史的烽烟归于一抔黄土,淹于枯草蓑叶和尘埃之中。只有以往的真实和曾经的痛楚深深地印在了洮州儿女红色的记忆里。“麻娘娘”的记忆和红色记忆交织着在洮州大地上传颂不已,洮州大地进入了一全新时代。经过的千年的守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早已习惯了千年的贫穷,习惯了贫穷的生活,习惯了贫穷与坚守。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虽然有战天斗地的精神,但终究斗不过大自然的一场狂风暴雨。农历五月或八月,是洮州最担惊受怕的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冰暴或是春雪,往往会让辛苦了一年的农民颗粒无收。于是,这里的人民只有带着家乡的一把酸泪在早春里远走高飞,奔赴他乡,打工、经商,挣着外面的钱来养活家乡贫瘠的土地,填补贫穷无限的坑。洮州人的血脉里既流淌着高原人固有的倔强和粗犷,干练和豪爽;又洋溢着江淮男人特有的浪漫和文雅,诚实和温和,所以不论走到哪儿都能挣到钱,挣到大钱,挣到钱就回家,盖一院大五间或大七间的一嵌套的宫廷式房子,算是给自己的一生有了交待。当他们老了的时候带着无限的牵挂和满怀的乡愁返回家中,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围坐在倒提柱的大门洞里,在暖阳的抚慰下续着茶水谈说古今,纵横历史,让生活的经历与成色把自己染成一抹洮州大地上的土黄色,活生生塑成了古城墙的一砖半瓦,寻不出他们年轻时拼搏的一丝痕迹。一声撼天动地的拔除穷根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强劲地吹响。洮水温润的氤氲弥漫在洮州大地上。一阵和煦的春风,拂醒了沉睡在贫困之中的洮州儿女,他们放眼四野,铆足了干劲,激起了摆脱困境的极大勇气。广袤的洮州大地一片繁忙,人们挥汗如流,在曾经英雄浸血的大地上种植着希望,收获着成功。今日,站在高高的城头上,眺望四野,洮州城里城外的广大农村,盖满了大五间或大七间的一嵌套的宫廷式房子,满目充盈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首带着江淮遗韵的洮州花儿悠扬地回荡在生长过红青稞的大地上:斧头剁了白杨了,我上到高山梁上了,心比十五的月亮还亮堂,旧房拆了盖楼房,道路平展能晾汤,农村面貌实变样。——原载《石油文学》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