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穷亲只为让铁树花开多彩凌云

近日,笔者走进逻楼镇安水村陇稳屯孤儿杜林波,杜林远家,一个占地63平方米的新房刚刚建成,其爷爷杜友贤带着杜林波,杜林远兄弟俩在打扫整理新房。“感谢政府,感谢岑书记,我两个小孙子才能住进这新房……”其爷爷杜友贤难掩饰心里的高兴把话说出来。

杜林波,杜林远他们原来一家四口人,小日子还是可以的,但在几年前不幸降临到这个家庭里,爸爸杜朝存忽患重病,经多方努力治疗,还是于年医治无效撒手西去,留下三娘母。原来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在治疗其父亲时还欠了一屁股外债,父亲的离去,家庭的顶梁柱倒了,原来居住的木瓦房也风雨飘摇,太阳来太阳进屋,雨天来雨到家。生活的困难,心情低落笼罩着他们。

年6月到安水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岑承壮,他和村支部书记陈家爽,村主任陈显旺在进村入户走访贫困户中得知杜林波,杜林远一家人的困难情况,及时组织会议,把杜林波,杜林远一家形成材料上报,经多方面努力,于年底帮落实危改指标。指标落实了,家庭里的三个人还没有走出丧夫之痛,失去父亲之苦,家徒四壁,思想波动,杜林波,杜林远两兄弟面临辍学,再一个没有钱购买建筑材料和请工建房。

兄弟俩在东和实验小学读书,杜林波读五年级,杜林远读二年级。控辍保学是两不愁三保障里的硬性指标,为保障适龄儿童依法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岑承壮带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入户了解杜林波,杜林远现实家庭详细情况,在交谈中,兄弟眼睛里擎着的泪水告诉岑承壮,妈妈现在是家里顶梁柱,现在家庭很困难。如果兄弟俩继续读书,读小学,初中,高中还需要很多钱,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兄弟决定放弃学业,在家帮妈妈干活挣钱。

兄弟俩那幼小的心灵在相依为命的日子里,触摸到妈妈心的痛处,话虽然没有对妈妈说,但他们已经开始学会分担。困难是有的,办法也是会有的。知识是会改变命运的,岑承壮像一位父辈一样把关心送到他们身边,也像一位忘年交的朋友一样和他们谈心,岑承壮把第一书记和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抗在肩上,有困难必须解决,脱贫攻坚的路上决不能落下一个。一次,两次的上门和杜林波,杜林远兄弟俩谈心,分析困难,摆出“心”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心里“困难”,兄弟俩安心回到学校上课。

在年初一天,杜林波,杜林远的母亲罗氏狠心丢下兄弟俩,改嫁到外地。下雨了,屋里又漏雨。那段时间,岑承壮三天两头跑学校看望兄弟俩,聊家庭,聊困难,聊学习,岑承壮此时虽不是他们的父亲却更胜父亲这个角色,不是母亲却有母亲的爱。稳定他们学习,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照顾他们的生活。岑承壮从此成为了杜林波,杜林远的“干爹”。

危改指标已经落实,但家庭困难没有办法建起来,罗氏的改嫁,杜林波,杜林远由爷爷来带,但生活怎么解决你?一系列困难摆在岑承壮面前,日思夜想,如何着手把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石头拨掉?经过村两委和党员会议讨论决定,兄弟俩的生活由低保来保障,危改房屋建设由村级党员代建。

安水村岩朗屯贫困户陈家信,几年前娶了一位视力和智力都残疾的女子为妻,现养育了两个智力障碍的儿子,家中还生活着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全家五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老房屋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木瓦房,已经摇摇欲坠。

“看到我最不想看的一面,陈家信因肢体残疾等方面原因致贫,不能通过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帮扶来脱贫,现在只能通过政府帮兜底来解决困难。年6月,我经多方面努力,帮协调危改指标,通过村级党员代建,于年10月份建成80平米的砖混房。年3月份给予该户硬化入户路,再修建一座80立方的饮用水柜。”

岑承壮告诉笔者,像陈家信户这种情况,扶智扶不起,只能靠政府帮兜底,领取低保金A类。

在安水村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岑承壮心系贫困群众,攀穷亲戚,结穷亲戚,以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以共产党员的作为帮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他通过当好基层党建指导员、发展指导员、民困帮扶员、政策宣传员,最大限度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文字:韦轩

图片:凌云县委宣传部

编辑:谢永翠

审核:黄元荣

监制:任上腾

中共凌云县委宣传部主管

凌云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亲们,请注意了!!!

以后有新闻稿件(除电视新闻稿件)的请投:凌云县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lyxrmtzxt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eshuf.com/tsxt/10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