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
■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事实并非如此。
那些常常表示对目前的专业没有兴趣的人,真正的原因可能是:
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情,也还没有在那件事上受挫而已。
所以,要认真地问自己:
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
若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
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有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所以,是顺序出了问题: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
人们总是过分关心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巧妙以及有效率。可是,这种想法是有局限的,因为很多人通过非常笨拙且低效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大量时间的投入。所谓的“好方法”其实是因人而异的,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运气
运气究竟是什么?如果不能把这个问题彻底想清楚,就可能会因为错误的认知而浪费大把的时间。
首先,运气是存在的。并且,运气有好坏之分。
从理性角度出发,我们能体会的所谓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概率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的欲望。一个人觉得“幸运”,是因为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而一个人觉得“不幸”,是因为他的欲望遭遇了落空。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并牢牢记住: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当好运气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应该非常开心;而当坏运气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也应该平静接受。
同时,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努力。
■灵感
灵感和素材一样,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博学之人不见得是在“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将其写出来的,他们很可能是为了写出来才去搜索、积累,并发现了那些令我们惊奇的内容。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先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目标,确定它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当时间足够久,自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
所以,素材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就可能会积累很多原本想象不到的素材——惊喜连连,灵感不断。
■人脉
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有些资源很难靠白手起家获得,例如金钱、地位、名誉。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轻易从零开始积累,例如才华与学识,是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所以,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会拥有有效的人脉。一个优秀而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引来其他很多优秀而有价值的人主动为其提供帮助。因为同为优秀而有价值的人,助人者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而被帮助者也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又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整体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的良性循环。
如何拥有有效的人脉,下面是两个简单但实践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的建议: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践行中需要正确面对的几种状态
■痛苦
痛苦,是最需要控制的情绪。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抹杀人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
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对自身的痛苦也往往并不十分了解。最常见的误解就是:
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
我们需要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其实并没有自己感受到的那么强烈。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我们不必过分害怕痛苦,因为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功能加以控制,我们就会遇到——“重复犯以往错误”的尴尬。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很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办法:
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并定期拿出这些记录回顾一下
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
大脑“遗忘痛苦”的自我保护功能也会有副作用。大脑会把有效信息和痛苦一并遗忘掉,例如,背单词,很多人把背单词当作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所以他们对每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痛苦,而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忘掉!
因此,做任何一种需要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时,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
■比较
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比较的产物,归根结底就四个字——“高人一等”。用这样的方法定义“成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尴尬的结局,因为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摆脱由比较而产生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确的态度是,坦然接受,并且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须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接着,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上。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别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自卑
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中的自己”,同时还有一个“感觉中的自己”。最佳状态是:
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然而,通常的情况并非如此。于是,生活中就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扭曲。这些扭曲,往往会使我们做出莫名其妙的、违背理性的决定或者选择。所有可能的扭曲,几乎全部来自那个实际上最不可靠的,但是我们又必须依赖的“感觉”。
古往今来,“自卑”都被定义为负面的。其实这种定义没有什么价值。人们生活在一个由“感觉”的偏差而自然扭曲的社会中,“感觉”本已不准确,再在其上进行价值定义,以图进一步改变感觉,更是大谬。
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整个社会向他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自卑不是缺点,只是正常的感受而已。想要克服自卑,只要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就好了。
■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的自然愿望,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因为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如何议论根本没办法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状态,所以,要锻炼自己心平气和的能力,不被别人左右。
保持践行持续性的关键
■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地有效率。所以,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
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专注2小时,未经训练的人肯定做不到。最初,可以参考由弗朗切斯科·齐立罗(FrancscoCirillo)创立的一种任务处理方法——“番茄工作法”(ThPomodoroTchniqu)。
例如,你需要专注于某件事情2小时,即分钟,那就可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在休息时间的最后一分钟,重新振作,试着恢复状态,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另一个20分钟。
显而易见,按照这样的设计,我们最终需要规划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完全专注分钟的目标。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就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他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了——无论这件事情是有趣还是无趣。
■节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不要因为前期松懈了太久,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
另外,计划要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很多人计划之所以无法坚持,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造成了他们一生忙忙碌碌却始终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
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可以通过练习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物极必反
在践行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任何事都可能物极必反。所以: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人和人是有区别的,不要单纯地为了追求效率而减少睡眠时间,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因为睡得少而损害身体健康。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
家庭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因为血缘关系是我们唯一无法解除的关系。所以,要和家人保持尽可能通畅的交流,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家人为你操心。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社交的时间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当身边的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告诉他。
另外,优秀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帮助。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优秀这件事情上。
践行中最让自己获益的行为
■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就因为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而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李笑来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第7章「应用」读书笔记
---
学习
积累
分享
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