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加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长按识别
随着城市面积扩大,清时前门大街成了商业区,因此带动了八大胡同的繁荣。到清中期,八大胡同勃兴,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但铁树斜街一直保留了下来,甚至融入了方言,“斜”、“邪”同音,既代表了地理特征,也代表了人们对糟粕文化的蔑视。早年间,老北京人指着八大胡同,往往会这样一语双关地说:“去那边,就是走‘斜’道”。
°说说一代京剧大师出生地说到这铁树斜街,就不能不提到现在的铁树斜街号,原李铁拐斜街45号,那可是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出生的地方,也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的住宅。年北京开奥运会之前的号小院,和胡同里别的小院并无不同:刺鼻的下水道味、低矮简陋的小屋、局促狭窄的过道,原来这个平方米的小四合院里住着操着不同口音的7户居民。这个有百多年历史的小院年久失修,院内低洼不平,一到汛期不仅屋内漏雨,院里更是积水。为了保护梅兰芳祖居风貌,年奥运会开幕之前,承建方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恢复了原有的院墙、门楼及门楹联,保留原来的石台阶和砖,从而体现出自然而真实的历史感。经过整修的号院,映入眼帘的是青条石的门楼、两侧坐着的一对狮头抱鼓石,大门上的楹联是黑底雕金繁体隶书“门庭香且宝,家道泰而昌”。二门楹联为:福门吉祥财运好富贵宝地风水高。°梅巧玲都帮助过谁梅巧玲(—),正名芳,字慧仙,号雪芬,苏州人,原籍泰州。出生在一个小商人的家庭,八岁过继给一位姓江的老者做义子,常受江老头继室的虐待。十一岁时又被人贩子卖到福盛班学戏。那时候带徒弟的风气正盛,打徒弟的习惯也最普遍。师父心里有了别扭,就拿徒弟出气。班主杨三喜常用硬木板子打巧玲的手心,把手掌上的纹路都给打平了。第二个师父叫夏白眼,也是个打徒弟不眨眼的家伙。第三个师傅是罗巧福。罗本是杨三喜的徒弟,满师后也开门授徒。他见巧玲在夏家饱受毒打,非常同情,就花钱替巧玲赎了身,收在自己身边做了徒弟。罗巧福为人厚道,教戏认真,对巧玲的一切饮食寒暖,处处当心。幸亏遇到了这样的恩师,巧玲才算苦尽甘来,有了出头的希望。“徽班青衣、花旦,判为两途。青衣贵乎端庄,花旦则取妍媚。一重唱工,一讲作派,二者往往不可得兼。”(陈彦衡《旧剧丛谈》)梅巧玲却能于此两途游刃有余。他本工花旦,兼工青衣及昆旦,戏路非常宽阔。花旦戏如《雁门关》《探母回令》《梅玉配》《盘丝洞》等,青衣戏如《二进宫》《彩楼配》等,昆旦戏如《思凡》《刺虎》《折柳》《絮阁》《小宴》等,皆为得意之作。《梨园旧话》中记载:梅巧玲佳剧,如《雁门关》《盘丝洞》《渡银河》等剧,最为出色。《雁门关》饰萧后,体貌既丰腴,又御旗妇冠服,口操苏音,清脆无比。《盘丝洞》饰蛛精,率众裸上身,沐浴于河。老杜《丽人行》所谓“肌理细腻骨肉匀”者,庶几近之。《渡银河》饰杨太真,艳丽而肥,恰称“环肥”之目。加以喉音清亮,圆转自如。梅巧玲饰演《雁门关》里的萧太后
许九埜《梨园轶闻》亦云:巧玲丰颐玉貌,态度端凝,能戏为《赠剑》《闺房乐》《打棋盘》《梅玉配》《五彩舆》诸剧,富贵风流,居然大家风范。且气息安雅,擅长隶书,尤为士大夫所欣赏。此外,梅巧玲还擅唱老旦,“众人烦其于酒筵上连唱《钓金龟》《六殿》数大段,调高响逸,馀味曲折,真有穿云裂石之概。”梅巧玲成名后不久便掌管了四喜班。这期间遭遇到两次“国丧”(同治帝和孝贞后的丧事),清廷规定全国百姓都要服丧带孝,百天之内不许娱乐,不许动响器,各戏院全部停业。许多小的戏班纷纷解散,四喜班也一下子陷到“经济危机”之中。一般大的戏班在遇到意外事件,短期内不能演出时,按惯例只开半个戏份来维持演员的生活。而梅巧玲的四喜班,还是照演出时的待遇,全体工作人员开全份。他是靠四处借钱来勉力维持的。当时戏剧界交口称道,认为是一种厚谊。参考资料《北京胡同故事》刘嵩崑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