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豁达、“问汝生平如何,黄州惠州儋州”的戏谑无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清明洒脱。怎样的环境才能孕育出这样一个名垂千古的大诗人,家中亲人给苏轼带来了怎样的启蒙和激励,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只有在走进眉山,踏入苏轼古宅,嗅到那些侵入石板路的墨香时,你才能真正理解。
(苏轼像)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正门祠堂
走进三苏祠的大门,在层层银杏叶的遮掩中,你能瞥见三座肃穆沉稳的雕像立于古色古香的祠堂之中。
祠堂的门槛很高,你需要踮起脚才能进入。为了保护雕像,祠堂隐去了窗户,光线昏暗,三座雕像高约十米,在灰暗中尤为震慑人心。所有走进祠堂的人,都像被人为按下了“静音键”,轻手轻脚,生怕惊扰了这里的空气。
这里终年香火不断,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文学爱好者总会选择在这里供上一株香火,纪念他们心中不灭的文学诗词大家。
(因不允许拍照,只能远观)“羹墙如见尧在,讴歌皆之启贤”—启贤居
启贤居是苏家祭拜祖先的祠堂,以古井和黄荆树闻名。
传说这古井的井水长年不竭,水质清润甘美。饮此井水,则耳聪目明,文如泉涌,奇思妙想便汩汩而出,想必是苏氏父子当年得了许多这古井的恩泽。现在有许多考生家长考前都要带孩子来观瞻苏宅的古井,定是想借古井的灵气,图个吉祥好运。
苏轼的文学素养,与父亲和祖父的自幼培养是分不开的,井旁的黄荆树,据说是苏洵老先生为激励苏轼、苏辙发奋读书、立志报国而亲手栽种的。这棵老树在明朝末年焚于兵火,但在第二年它又神奇地抽出新枝、发出新芽。纵使遭遇大难而生生不息,冥冥中印证了苏轼的一生。
(古井)
“此石曾将献凤池,赐还仍对次山碑”—碑亭
坐落在三苏祠的碑亭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收录最全的苏轼书法碑林,是研究苏轼书法及三三苏祠变迁的重要场所。碑亭辉耀着苏轼的文学成就,拥有“醉翁亭记”,“赤壁赋”等名碑,此外,碑亭中有数块石碑,记载着历代修葺保护三苏祠的历史。
碑亭中,古老的石碑镌刻着遒劲的书法,用手轻轻抚摸凹凸不平的石碑,你仿佛能看到在千百年前,苏轼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沾墨起笔,行云流水,在宣纸上留下这一首首杨葩振藻的诗词,供后人瞻仰凝望。
站在碑林里的时候,你总会有一刻,和苏东坡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成为了他阔别千年的好友。
(雪后碑林)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林
苏轼酷爱竹,这大概也受了故居环境的影响。三苏祠植物以竹为脉,掘地栽竹寓意“吾欲自载池上竹,愿以刚直示儿孙”的气节。
三苏祠中随处可见散落的竹林,既有粗壮的苦竹,也有清瘦的绿竹,四季青绿。
故居的这树竹林也陪伴着苏轼走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苏轼谪居黄州时,种稻播麦,植树种菜,忙得不亦乐乎。东坡上风光旖旎,遍布奇花异草,苏轼自是情绪开朗,高兴之中,在房前种了一大片竹子,看着竹子雨后春笋,节节生长,自是怡然自得。
苏小妹见状却闷闷不乐,埋怨哥哥浪费地亩,只知道玩乐,不懂生活之艰辛。在她看来,就应多种一些值钱的草药蔬菜,卖了钱,把生活过好,多买些鱼肉吃。于是苏轼就给妹妹写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副对联规劝妹妹。
(竹林)
“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来凤轩
来凤轩位于三苏祠古祠堂后一宇,歇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与启贤堂的走廊组成三进四合院,据说来凤轩原系苏轼兄弟青少年时期的寝室,又是其读书房。苏洵为勉励苏轼兄弟二人勤学上进,博学多才,将它取名为“来风轩”。嘉佑二年苏轼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进士后,名震京师。诗人梅尧臣于嘉佑三年写了《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诗中有“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的诗句。他热情称赞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年少博学,进士及弟,声震天下,犹如两只神奇的“雏凤凰”。后人以此便将“来风轩”改为“来凤轩”,喻意苏洵家中飞来了两只可爱的凤凰。现存的来凤轩系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其时因苏宅木假山房遣址难寻,又无力另修,便以此堂名为木假山房,嘉庆十七年重建木假山堂后,又更名为济美堂。年维修后复更名为来凤轩。轩前两株铁树,已有多年的历史
“万里家在岷峨”—船坞
公元年,正值弱冠的苏轼随父亲苏辙,弟弟苏洵远走故乡,至此一别,千山万水,他一生仅回乡两次,因仕途坎坷,最终终老异乡,至死再为踏进故乡半步,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故乡的幽幽思念,是他此后一生的主题,从黄州到瘴疠之地惠州,再到海外与死为邻的儋州,故乡的山色光影,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常见于笔端,“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这里永远是他魂牵梦萦的故园。
为了纪念未能归乡的苏轼,年,后人在三苏祠中建造了船坞。船头种有一树桂花,恰似插蒿停靠,寓意归家之船永远在故乡为苏轼停靠。
或许我们更熟悉苏轼千帆过尽,带着释然之气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在苏轼的记忆中,永远有故园灿黄的银杏,飘香的桂花,青葱的古木。
苏轼思念着三苏祠,三苏祠也牵挂着苏轼,两者相辅相成,你在苏轼身上能看见故园的草木,在三苏祠中能寻到苏轼的踪迹。
(船坞和斜插的桂花)
抛开苏轼,三苏祠不复存焉;离开三苏祠,你便读不懂苏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