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树斜街虽然叫这个名字,其实追究起来跟铁树没什么关系。胡同里当然也没有一棵铁树,不光现在没有,以前也不曾经有过。没有铁树的铁树斜街关于铁树斜街名字的由来,要弄明白不容易。或者说根本就弄不太明白。铁树斜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灭了金国,弃置了金中都的老城,在中都的东北方向重新兴建元大都,两城相隔不过几里的距离。虽然过去的交通并不发达,可是如此之近的距离也使得两城之间的官民商贩往来频繁。从中都到大都,最近的路是出中都东北角的施仁门(今虎坊桥附近),进元大都的丽正门(今天安门附近)。往来的人多了,常年马踩车轧,日积月累,就在中都与大都之间走出了一条斜向的路。到了明代,成了北京城的外城“正西坊”。北京的都城规划方方正正横平竖直,这条路斜插在街道之中算是个另类。那时候的北京城虽然繁华鼎盛,而且身为一国之都,人口远超前代,但是相比后世还算是居民比较少的。也许是因为被城墙隔在了城外的缘故,没有人刻意给这条周围并没有多少居民的土路起名字,所以很多人顺嘴就叫它“斜街”。严格来讲这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名字,如同一个邻家孩童,呱呱坠地随口叫了一个“小三儿”这么简单。但不是名字又是什么呢?哪怕是再简单的一个代号,也曾经代表着这条街。所以“斜街”成了这条胡同的第一个名字。到了清朝,北京这座古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原本人烟稀少的城墙外面早已经房舍林立,人流如织。“斜街”两边的路旁也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民居,三教九里五行八作,俨然已经完全是城市的一部分了。同时,北京的另外几条斜街也被纳入到了城市里面。所以“斜街”这名字自然也就没法用了,人们需要一个可以正式区分开这几条胡同的街名。正好,当时街上有一家铁匠铺,店主姓李,手艺精湛,尤其擅打铁锅。于是,斜街被以“李铁锅”命名,叫成了“李铁锅斜街”。名字虽然土气随意,但是也极具市井气息。而且斜街几百年来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的名字,想必是否高雅清丽,它也是不介意的。然而斜街不介意,不代表这名字就会一直叫下去。大清朝一度风调雨顺,国力昌盛,文化事业跟着发展了起来。很多神话传说、故事话本开始以各种形式在民间流传。故事中不少让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李铁锅”因为和八仙中的“李铁拐”只差一个字,所以一些人有意无意之间选择了后一个更有故事,更富传奇色彩的称呼。时间一长,“李铁锅斜街”被叫成了“李铁拐斜街”,而且这个称呼很快被叫响。当然在这个“被改名”的过程中固然会有一些住在附近的街坊因为多年的习惯使然想要去纠正,奈何根本挡不住人们的选择,于是“李铁拐斜街”成了斜街的新名字。至于“李铁拐斜街”为什么又改成了“铁树斜街”,其中缘由就不太有人能说得清楚了。只是资料上记载,年北京整顿街巷名称,把周边的棚铺夹道、升官巷并入到了这条街里,名字也改成了“铁树斜街”,一直叫到了现在。至于胡同和“铁树”有什么关联,恐怕只有找到当时负责工作的人才能得到答案了。梨园聚集的历史印记铁树斜街的历史跟这座古老的都城一样久远。一个地方历史一长,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味道,说不清道不明,那是一种历史、文化、回忆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感觉。如今走在这条胡同里,满眼都是灰色砖瓦的老房子,低矮陈旧,韵味十足,可以想见,在过去的几百上千年里,这里从一无所有到房舍密集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众所周知,清朝末年京剧大兴。在老一辈胡同居民的回忆中,这条街上从清末开始曾是戏班的聚居地。其中缘由,推论起来理所当然。清朝时候汉人不准在内城居住,但是满人贵族的商业娱乐服务又离不得汉人。所以很多依存满人贵族生存的汉人就尽量挑选离内城近的位置定居。京剧戏班这种主要为贵族服务的行业尤其如此。斜街的位置紧挨着内城城墙,最是方便不过。于是众多戏班选择在这里聚居就理所应当了。如今,走在胡同里还能看到很多当年的梨园行留下的痕迹,比较有名的是梅兰芳祖居。梅家祖宅在铁树斜街号。按照门牌找下去,见到的是一个规规整整的门楼。黑漆的木门上十个很大的金字—门庭香且宝,家道泰而昌—透着一股老式的书卷气。这里原本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的宅院。梅巧玲在梨园界享有盛誉,为“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成名之后,他曾在这里自立“景和堂”授徒传艺。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这座宅院的东厢,并在这所宅子里住到7岁。后来,祖父梅巧玲去世,不久之后他的父亲梅竹芬也中风而亡。一连倒了两根顶梁柱的梅家家道中落,只靠着一个大伯外出操琴难以为继,万般无奈之下将这所宅院卖给了别人,搬到了离此不远的百顺胡同租房居住。此外,梅兰芳的外祖父杨隆寿也住在铁树斜街。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梅兰芳一家因百顺胡同的房子小,曾经又回到铁树斜街外祖父的家中。距离号院不远的87号院是杜月笙在北京的外宅。据说当年杜月笙迷恋被戏迷们尊称为“冬皇”的著名京剧老生孟小冬,为“追星”,在孟小冬宅旁购置了87号院。如此说来,87号院旁边的宅院自然就是孟小冬的了。铁树斜街的大外廊营1号是京剧老生谭元寿的居所。年5月10日,谭鑫培在这里病逝。谭家六代都曾居住在这里,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才搬走。据说当年谭家的院落东西长40米,东半部分是平房四合院,西半部分以楼房为主。南北长21米,大概有房46间半,当年谭氏一族很多亲戚都住在这里。此外,当时北京城的几家有名的会馆也聚集在这条胡同里,其中有据可查的就有广东肇庆会馆、广东肇庆西馆、延定会馆、山西襄陵会馆等。文艺清新的街头小景故旧的一切已经远去,如今的铁树斜街却也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走在胡同里,随处可以看见一些属于现代的惊喜。93号院是一家博物馆,以展示、体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手工艺品为主,是对闲置的老建筑进行再利用。博物馆分为前后两个展馆,前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端展馆根据节日或其他主题开展各种非盈利的展示展览活动。展品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工艺的诸多门类,毛猴、兔爷、面人、绒鸟、风筝、草编、木雕、内画、金丝镶嵌、宫廷补绣等等,无一不是精工细作。87号是中国邮政未来邮局。灵感来源于爱因斯坦写给年后子孙的一封信。公众写好的“梦想未来信”邮资封,可直接投递到中国境内任何一个邮政信筒。未来,所有“梦想未来信”将启封并邮递给寄信人指定的收信地址。59号的未来咖啡店是由北京继电厂销售部旧楼改造而来的,门脸的墙面上仍旧保留着“北京继电器厂”几个大字,文艺范儿十足。店内分上下两层,总共两百多平方米,咖啡馆以进门处的吧台开始延伸,一层是长条形的紧凑用餐区域,二层是相对松散的空间,外面的露台不仅担负着各种小型活动,还有一套自己的循环种植系统,许多菜品的配料就来自于此。44号是一家中外文旧书店,里面收藏着各种老北京物件儿,如同私人博物馆。熊猫台钟、铁皮火车玩具,老式煤油灯、上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书、蛐蛐罩子、张乐平绘制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招贴画印刷品……开店的阿姨姓代。用她的话说,开这间书店就是“图个乐儿”。自己图个乐儿,也给进来的人带来了不少欢乐和回忆,这就是老北京人。从头走到尾,铁树斜街似乎在同时演绎着两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来自过去,一个来自现在和未来。看起来变化似乎翻天覆地,仔细探寻的时候却又觉得好像没什么区别。多少年来,这里一直都上演着老百姓家长里短的故事,柴米油盐,无惊无喜。诚然,这就是北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