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期间甘肃方言专著四种

“方言”指与“正言”(雅言)相对的“五方之音”,也称“方语”、“俗语”、“乡音”或“乡谈”等,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古籍当中很早就记载了方言的存在。《礼记·王制》说:“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这道出了方言的空间性。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说“经传之文,圣贤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这道出了方言有历时的变化,又有共时的差异。西汉杨雄的《方言》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专著,他称的“方言”是跟“通语”相对而言的,其著作中“通语”指不受方言区域限制的词汇,“方言”则是有地域性的称谓。方言作为历史的化石,既能存古,又能征古,折射社会演变、发展的方方面面。明代学者杨慎在其《丹铅续录》卷三“阿堵”条下云:“凡观一代书,须晓一代语:观一方书,须通一方之言,不尔不得也。”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也曾强调其价值“宝贵过于天球九鼎”[2]。西北学人也很重视方言的价值。民国后期,陕西关中范紫东先生在其《关西方言钩沉》卷二中说:“凡研究古音,不能不通关西语。”卷四中又云:“关西语音,多能为古音之证。研究古音学者,不可不知也。”他认为关西是“语音策源地”,“多能为古音之证”。只有通关西语,才能研究古音,将方言作为研究古音的重要凭据。清代及民国期间,专门研究甘肃方言的专著,有清代后期张澍的《秦音》,民国中前期李鼎超的《陇右方言》、民国后期李恭的《陇右方言发微》、慕寿祺的《甘宁青恒言录》四种。一 张澍的《秦音》张澍,字介侯,甘肃武威县人。嘉庆己未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江西永新、陕西武功等县知县。张澍博学强记,精考据,有《续黔书》、《二酉堂丛书》、《姓氏寻源录》、《辨误》、《说文引经考证》、《秦音》等二十多种书刊行于世。《秦音》,见于《明清未刊稿汇编初辑》中,屈万里、刘兆佑主编之《张介侯所著书》第十七册。另,南京图书馆藏有清末《秦音》之影印本。《秦音》体例是先举“初见”之书,再记方言条目及含义,大多加“桉”(即“按语”),比较与他书所记之异同。例如:《说文》:秦人谓相谒而食麦日。桉:《方言》注:今关西人呼食欲饱日。徐锴《说文系传》云:相谒相见后设麦饭以为常礼,犹今人相见饮茶也。《通俗文》:矜求,谓之歧蛛也,关西呼蛛溲为蚊蛛。桉:《声类》云:多足虫也。《秦音》共计余字,词条条。涉及专著53部/册,其中语言文字类著作13部。这些著作是:《说文》42条、《方言》条、《尔雅》注12条、《释名》3条、《广韵》4条、《广雅》3条、《纂文》4条,《字林》2条、《仓颉篇》2条。只引用l条的有《集韵》等四种著作,这里从略。涉及史书及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eshuf.com/tspz/7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