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懂上白石财洪机面很好吃,却不知道村里

著名的财洪机面

福安新闻网消息(林光谊)一直想动笔写写老家上白石镇财洪村,可就是没有付诸行动,除了惰性使然外,也生怕自已这只笨拙的笔不能描述老家的万分之一。或许是出于对生养自已故里的偏爱吧,我总是以为,我的老家不管你如何着墨,都不过分,在我的心里,老家是梦境??

如今喧嚣的尘世,放眼望去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有山有水有树的地方便是一个放松心灵的好去处,我的老家,更不待说!站在万宝山山顶向下俯瞰,一切尽收眼底,真可谓双溪作带清吉树,群岭为屏绿古村!闭上眼想想,蓝天白云下,一个古朴的小村庄,偎依在树木葱茏山脚下,一大一小两条清澈的溪流在村旁静静流淌,逶迤而过,缓缓汇入交溪,这是何等的境界!

古树

老家的古树,先带你入梦——村口那棵虽历经年代但依然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它几百年来总是尽职尽责庇荫着祖祖辈辈善良淳朴的乡亲们,尤其是炎热的夏季,硕大的树冠像似一把大伞撑起了浓厚的树荫,那满眼的绿色在微风的爱抚下悠然地翻动着,坐在树荫下的石凳上聊天纳凉的惬意,着实让人神往!老榕树很通人性,被村里人奉为风水树。如今围着老榕树建起的袖珍“农民公园”又为老家添了一道新景致。

大溪旁渡船口边上,那揽尽世纪沧桑的大樟树不知见证过多少新生命的诞生。老家有一个习俗,孩子出生三天必须“洗三诞”,一大早新生儿的家人一定虔诚地来到渡船口边上大樟树跟前,轻轻切下几片樟树皮,和着已经备好的艾叶(草)烧上一大锅的热水,一时间整个农家屋子便氤氲着香樟的悠香,浴后的新生儿将远离邪气,一生快乐健康。

村中后门山还长着一棵挺拔的老桂花树,树姿飘逸,碧枝绿叶,四季常青,每到开花的季节,整个村庄的空气中都浸润着甜甜的桂花香味,此情此景不由人激发起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式的情思与遐想。或许是村里人从小“折桂”的缘故,一个一千多人的小村庄出仕为官的还真不少!

聪明泉

老家的树很神,老家的溪是宝!环绕村庄的大小两支溪流犹如慈爱的父母专注呵护着睡梦中的宝宝,不舍昼夜!倘若身临其境,你一定感叹造化的神功。“青山频献金元宝,碧水凿开明月潭”,这句话也许能解释水光潋滟清澈见底的溪潭边,肆意铺上一层金元宝般的卵石大毯子的奇妙景观是如何造就。

驻足岸边,远眺对岸山涧清泉飞泄,近观水中艘公悠然摆渡,聆听那汩汩的溪流声和清脆的鸟鸣声;来了兴趣,架一杆鱼杆垂钓岸边,怡然自得等着鱼儿上钩,确也其乐陶陶;随手在脚下挑起一块薄石块,弯下身子划一个优美的弧线,薄石块犹如离弦之箭呼啸而出,嚓、嚓、嚓几度穿过水面又探出头来,像蜻蜓点水,又像水蛇前行,煞是好看。漂得远,漂儿多的自然是大家羡慕的高手!置身于这青山与碧水间,尘世间的浮躁与重负,倾刻释怀。此时的心境正应了“宠辱不惊,看山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沿着溪边漫步于金元宝般的卵石上,突然悟到老家村名财洪,古名“钱筒”,想来均与这溪水溪石有渊源吧!村里人没有不感念这溪边的卵石与细沙给大家带来财富,把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卵石或细沙装上车拉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柘荣,换回的便是钞票!据说规划中的交溪电站也即将开工,想来这溪边真的成为村里人的“钱筒”了!

而在孩子们心目中,那溪潭更是乐园了。每到夏天,水性极好的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扑向水中,或追逐比赛,或跳水漂流,或水底探物,最是有趣的是潜入水中睁开双眼,看鱼儿轻触身体划过指间,或让耳朵在水底感受两块石头互相敲击的异样声响……,非要大人拽着才肯从水中起来。

嬉闹累了,孩子们便坐上渡船去到对岸,喝上一口聪明泉。聪明泉从对岸山间的石缝中渗出流进下面的一只石盆里,石盆的聪明泉总是溢满着,聪明泉的历史想必一定十分久远,因为那盛着的石盆明显烙上岁月的印记;孩子们来到石盆跟前,依次跪下,双手支撑在石盆两侧,贪婪地猛灌着那清甜甘冽的山泉,直到个个捋着圆圆的肚皮,心满意足地回家!老家村庄虽小,但上大学的孩子却年年不断,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能上清华、厦大,真该算是个奇迹,这或许有赖于喝了聪明泉的水吧!

崇仁禅寺·千年苏铁

说到老家,不得不说那距离主村财洪一公里沃里山边,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崇仁禅寺。

“朝廷未赐福安县,古寺先依万宝山”,足见禅寺的悠久。崇仁禅寺本为闽东及浙南杨氏的家庙,其始祖杨绍墓就建在寺后,至今仍完好无损。梦回千年:唐玄宗时官拜御史大夫的杨文荣,护送其父绍公灵柩返归浙江龙游故里,途经钱筒(财洪)沃里山后,一觉醒来,不见灵柩,未几忽有“四明”僧,骑虎而至,文荣公悦其道意,于此建坟修亭。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年),钦奉圣旨建寺为坟亭,蒙恩敕赐“崇宁”匾额。咸通元年(公元年)十月十九日改为“崇仁禅寺”。一千多年来,寺院虽历经劫难,仍生生不息,那残存的古塔石碑,雕梁画栋似乎述说着寺院历史的厚重!

该寺自唐至今香火不断,每逢农历六月初一等特殊日子,更是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拥挤得水泄不通,据一朋友说该寺颇为灵验,其人生的几大历程均被一一说中,本人倒没试过。

寺内现有一株千年苏铁树,可称得上苏铁活文物。唐咸通元年改建崇仁寺时种植三株铁树寺园中,至建国前余下二株,至今仅存一株,该苏铁树高6.5米,胸围厘米,主干分五枝(原七枝,分别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90年代初期被偷砍二枝),东西冠幅7.8米,南北冠幅5.5米。该铁树虽历尽千年沧桑,仍是羽叶繁茂,树形优美,且年年开花,堪称一大奇观。据说该株苏铁树是我国现存文献记载最古老的苏铁树而弥足珍贵。真是:铁枝刺破九重天,穿越时空千百年。

洋中大厝

走出崇仁禅寺一百多米,便来到“好像田野宫中殿,似见乡村紫禁城洋中古民居。

抬眼仰望,三座建筑风格完全一致,占地面积近多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群体联成一片,十分严整。古民居依古木参天的后山而建,当时面前是一片开阔地,有水井、池塘、稻田,风水先生说如此设计独具匠心。可惜的是如今这些开阔地都让乡亲们盖上了砖房,远看去古民居给遮了不少。

步入古民居恍如时光倒流。尽管历经岁月的沧桑,古民居受损严重,但厚重的青石门墙及阶梯,别具风格的门、窗、扇、屏,造型各异精致无比的石雕、木雕……,今天看来仍然摄人心魄,令人叫绝!

徜徉流连于洋中大厝中的我总有一种不解之惑,几百年前生活在如此偏僻山村的先民们在建造居家时,为什么有精雕细琢到如此极致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怀想古人,对比我们的居住理念,我们真该惭愧!

儿时曾听母亲讲过不少关于洋中大厝的故事。一种说法是大厝的建造者原来是一个穷苦的陈姓放牛娃,经常要到好远的后山薛家陇上去放牛,因为聪明勤劳善良,每天都到财主家帮忙,深讨薛家陇财主欢心,财主认为义子。一日,放牛娃照例前往,财主家大门紧闭,放牛娃很是奇怪,翻墙而入,方知昨晚因误食毒菇财主一家均中毒身亡,放牛娃悲痛不已,安葬了财主全家。继承财主家业后,放牛娃回到洋中建造大厝以纪念财主。但洋中大厝后人不认可这种说法,因为根据方圆几十里都是其祖上油茶种植地及耕地,且流传说下雨天其祖上家中能现成提供一百多个长工所需雨具、蓑衣等情况判断,在当时其先祖本就是富甲一方的有钱人家!

据说当年建造大厝时,为了达到三座大厝同一时辰竖柱上梁的目的,主人请了三个戏班搭台唱戏,三天三夜免费大摆酒席,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奔走相告蜂拥而至,时辰一到,看戏喝酒的人一齐上阵,竖柱上梁得以完成。

如今的洋中已经没了当年的喧嚣,阅尽世事变迁的乡村紫禁城也如同一绝世佳人抗不住岁月的侵蚀而渐渐憔悴、隐没,年的一场大火又使其中一座大厝成为废墟,惆怅之余,让人感叹,繁华世界或人生的历程大抵也是如此吧!

水车油坊

从洋中大厝返回路上的狮子头自然村,有两座依小溪而建的水车油坊,上油坊和下油坊,两座油坊相距仅二三十米。其建造者是民国时期老家陈姓地主。上油坊有三层,水车一开能互相牵引传导带动三层的机器,过去开工时第一层榨油,第二层碾米,第三层加工面条,好一幅繁忙的工作景象!下油坊没有这么复杂,只是单纯榨油,也由于失火的缘故,下油坊在我读小学时,已不复存在。

想当年,油坊红火时,水车长转不歇,油床昼夜开工,送油茶籽过来加工的乡亲络绎不绝,榨出的鲜油供不应求。正是:水轮目送千秋去,油坊香迎万客来。后来时过境迁,老家油坊已难觅昔日繁华。忙着食用动物油的人们渐渐疏远了油茶,甚至砍伐油茶树当柴火烧了,油坊也只好歇业,陈姓地主的后代仍然干着碾米制作面条的营生,不过早就不靠水车这一远古动力了。

世事难料,如今的人们似乎又渐渐明白,这靠传统、古朴、原始的榨油工具和技法炼造出来的茶油是如何的养生与环保。它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还具有减肥、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保健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有保湿、滋润、乌发养颜的功效。怪不得小时候,仅靠油茶饼洗头发的女人个个看上去都是头发亮丽润滑,光泽照人!

老家的好去处还有很多,只长松树不长草的黄土岗,树藤缠绵的下坪子森林,小溪尾沙滩,薛家陇的涧流,南山头的石景……

夜深了,我该枕着老家入梦了!

为财洪村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eshuf.com/tsxt/7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