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31日保险财报学习十一

年5月31日:保险财报学习(十一)资产计量(旧准则)

说明:

课程内容来自郭振华老师的《保险公司经营分析:基于财务报告》(版)

根据投资交易的目的性和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保险公司投资资产可以分为三类:

1、金融资产:

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计量采取公允价值入账,影响净利润)。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计量采取摊余成本法入账,影响净利润)。

③贷款和应收款项(计量采取摊余成本法入账,影响净利润)。

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量采取公允价值入账,但不影响净利润,计入综合收益)。

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入账)。

3、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法入账或公允价值法)。

本节课我们就是要搞清楚不同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是如何计量的,账面价值是按照哪种方式入账(公允价值、投资成本、摊余成本等),不同的计量方式不但会影响资产价值,还会影响利润表,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

新旧准则的变动主要为金融资产,所以本节不讲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因为这部分没有发生变化,后续单独介绍。特别注意本节介绍的是旧准则,自年1月1日以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已经实施新会计准则,

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是新会计准则。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利润表)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出售”的金融资产,可以是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

在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实际上就是交易性金融资产。

会计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期初记账:买入时的公允价值。

后续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投资收益核算:

①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其因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能是收益也可能是损失)。

②将持有期间获得的利息、股的股利计入投资收益。

处置:处置时(卖出),以其“公允价值-入账价值”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浮盈浮亏从投资收益中调出)。

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科目一般是指已经实现的收益,比如股利、利息、租金等。而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所以通常是指没有实现的收益,只是账面浮盈浮亏,并没有落袋的收益。

具体案例如下:

保险公司在年10月购买了万元的股票,计划作为短期出售获取差价。年12月31日,股票涨到了万。则:

年12月31日记账如下: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为万,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20万。相当于这个股票在账面上获利20万元。

年6月,股票涨到了万元,保险公司对其进行出售。则:

资产负债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少万,现金多了万元。

利润表中:最终确认:投资收益为5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0万元。

合计,年投资收益=投资收益5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万元=30万元。

特别说明:投资收益通常是实现了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浮亏或者浮盈,未实现的。

二、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法计量)

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是指除贷款和应收账款外的,其他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者可以确定的,且管理层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分衍生金融资产。主要以债权为主,如定期债权。

股权投资因为没有固定的到期日,通常不能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优先股、限售股除外)。

优先股类似于债权,股东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一般不参与公司经营,不能退股,只能通过优先股的赎回条款被公司赎回。但是能够获得稳定的分红,付息率事先约定,不会根据公司经营情况而减少。

限售股:锁定一段时间后才能卖掉。

会计计量:某定期债券被划入持有至到期

入账价值:买入价格=公允价值+相关费用(税金、手续费等)。

后续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实际利率、按摊余成本计量。

摊余成本=初期确认的金额-已偿还的本金+/-初期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的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持有至到期投资收益核算:按会计年度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投资收益)。

处置:债券通常会持有至到期,若处置时,应当“卖价-账面价值”计入当期损益。

小结:资产价值为摊余成本,投资收益为“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摊余成本计量案例:

保险公司年1月1日购买了地产企业债券,票面利率8%,票面价值万元,5年到期,每年年底分期付息,实际利率为5%,该债券属于溢价发行,保险公司按债券公允价值支付价款元,打算持有至到期,于是,保险公司将该债券投资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

如上图所示:

1、每期溢价摊销额=债券初期账面价值*实际利率-票面价值*债券票面利率;

2、每期期末摊余成本=期初账面价值+当期溢价摊销额=该债券未来净现金流现值(按实际利率);

3、总摊销额=初始确认金额-到期金额=-0000=;

4、直观看:摊余成本就是在债券初始确认金额基础上经过加/减每期摊销额后的金额。

对于上述案例:

1、资产账面价值=买入价格=元;

2、持有期账面价值=摊余成本。比如年12月31日为元;年为元。可见持有期内,溢价发行债券的账面价值逐年递减。

3、到期账面价值。年12月31日,该债券到期,保险公司收到利息8万元和面值万元,债券账面价值归零。

投资收益核算:

1、每年贡献的利润(利润表中)=投资收益=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算结果如表格B所示。

2、年投资收益的变化规律是:由于实际利率为5%保持不变,但债券摊余成本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所以,该债券为保险公司贡献的投资收益逐年减少。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投资计量(实际利率,摊余成本法)

贷款类和应收账款项投资资产是指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收回金额固定或者可以确定的非衍生金融产品。

保险公司的应收账款通常不属于投资资产:包括应收利息、应收保费、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准备金等。

贷款类属于投资资产:贷款类包括保护质押贷款、债权投资计划、信托投资计划、定期存款、存出资本保证金,买入反售金融资产等。

贷款类资产计量:采用实际利率,以摊余成本法计量。

贷款类资产的特点:没有溢价、折价发行状况,利率固定、到期金额固定。所以:贷款类资产按照摊余成本法计量就会简化如下:

1、摊余成本=初期确认的金额–已偿还的本金+/-初期确认的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的累积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初期确认的金额-已偿还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如果没有和的情况下:贷款类投资的摊余成本=初期确认金额=贷款金额

投资收益按照权责发生制,按确认,无论是否收到。到期后,贷款金额变成现金。

2、每期溢价摊销额=债券期初账面价值×实际利率-票面价值×债券票面利率

3、每期折价摊销额=票面价值×债券票面利率-债券期初账面价值×实际利率

常见的贷款类投资有:

1、买入反售金融资产:如:万买入证券(票据或贷款),根据协议约定,半年后万元卖出。则:

入账价值万元;后续计量:万元,每月应收利息2万元计入;每月确认投资收益2万元;到期:买入反售金融资产万元变成现金万元,应收利息归零。

2、保户质押贷款(通常6个月期限,到期还本付息):同上。

3、同业拆借(金融机构间短期拆借,最长4个月):同上。

4、定期存款(期限长):摊余成本法。

5、债券投资计划(期限长):摊余成本法。

6、信托投资资产(期限长):摊余成本法。

小结:短期贷款按成本法计量(实际上和摊余成本发计量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小于1年)。长期贷款要按照摊余成本法计量(虽然没有折价或者溢价,但现金流出和流入可能与一般的债券不同)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公允价值,不影响净利润)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资产。

计量方式:按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浮盈或浮亏)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影响净利润。

入账价值:按入账。

后续账面价值:按公允价值。除减值损失外,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影响所有者权益,不影响营业收入利润表。

持有期间投资收益:

债券:采取实际利率计算利息,计入当期损益;

股票:分配的现金股利,计入当期损益。

处置:将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将(本期初)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例如:年3月10日,万元买入,年12月31日市价万元,年12月31日时市价万元,年02月01日时万卖出。则卖出时计入投资收益=(-)+(20+(-10))=40万元。

简言之:以公允价值计量;利息和股利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所有价格波动等处置时一并记为投资损益(因为已实现)。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对旧的会计准则进行了学习,之所以要学习,是为了和新的会计准备进行对比学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年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于年1月1日生效并取代原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IAS39)。“中国版IFRS9”,已于年1月1日实施。

变化非常大,下一章我们详细介绍新会计准则IFRS9。

特别声明:本人未投资保险公司,文章仅作为个人学习记录使用。如有错误请以郭振华老师的教材为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eshuf.com/tscf/7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