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东阳传统民居庭院植物文化与景观模式的配置
吴璐璐[1]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东阳)
摘要:民居庭院植物文化反映着一定时期居民的文化心态、哲学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对东阳白坦、北后周、蔡宅、湖溪、李宅、卢宅6地的传统民居庭院植物种类、植物文化和景观配置模式调研,发现庭院植物共67种,隶属于46科60属,其中乔木10种,占14.9%,灌木23种,占34.3%,草本及竹类共34种,占50.7%,以灌木及草本类植物为主。种植最多的植物不仅能反映东阳风土民情,也能体现房主对家族的期许。庭院植物配置模式划分为观赏型和混合型两种,且观赏性植物种类最为丰富,成为庭院的主体植物,观赏功能成为庭院植物的主要功能。
关键词:传统民居;庭院植物文化;配置模式
中国拥有高等植物多种,是世界上栽培植物的三大起源地之一。在世界园林花卉中,我国拥有的种类超过种,占总数的60%—70%,全世界很多名花均原产中国或以中国为原产中心,有“世界花园”的美誉[1]。因此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植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十分紧密,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都衍生出了与植物相关的文化体系,透过植物这一载体,反映出中国当时的文化心态、哲学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2],不同时期的古民居房主,在庭院植物的选择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目前对古民居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古民居集中体现了当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造园艺术特征,胡伟飞[3]、陈凌广[4]分别研究了浙南、浙西的古民居建筑及文化,从石、瓦、砖等方面解读两地民居特色。关于浙中地区的古民居建筑研究,多为东阳古民居历史文化、木雕装饰、庭院铺装等方面,对庭院植物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
在对东阳民居进行调研时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保护有价值的民居,但是在保护工作中,部分设计师没有意识到民居中植物文化的重要性,在进行民居保护和修缮的时候,仅根据个人喜好或现在流行的植物材料去做设计,与当地民居显得格格不入。东阳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不应忽略植物景观及其承载的文化元素,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使我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研究体系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全面。通过探讨植物文化景观,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文化园林浓郁氛围中,感受植物文化的珍贵,增进大家对东阳民居植物文化的了解,使民居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1]作者简介:吴璐璐(—),女,浙江东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研究。
一、庭院植物组成
通过实地调查,东阳白坦、北后周、蔡宅、湖溪、李宅、卢宅6地的古民居庭院植物约为67种,隶属于46科60属,不同庭院种植的植物种类差别较大。其中乔木10种,占14.9%,灌木23种,占34.3%,草本及竹类共34种,占50.7%。总体来说,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庭院前后左右有民居包围,属于附属产地,一般面积有限且基本偏小,植物选择应以灌木及草本类植物为主,乔木起点缀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庭院所选择的植物符合场地大小特征。根据东阳风土民情,在各传统民居庭院植物中,桂花(Osmanthusfragrans)在各庭院均有种植,以小乔木和灌木的形式存在,且成为庭院中最主要的乔木种类,苏铁(Cycasrevoluta)位居第二,紧随其后的小乔木植物有芸香科的香泡(Citrusmedica)和胡柚(CitrusParadisi),灌木种植较多的是茶梅、杜鹃、万年青、吊兰、美人蕉(表1)。这7种植物均属于东阳乡土树种,在市区、城镇、乡村各地均有广泛种植。还有一类情况,种类虽少却不能忽略的植物有几类蔬菜瓜果,主要包括丝瓜(Luffacylindrica)、辣椒(Capsicumannuum)、葱(Alliumfistulosum)、葡萄(Vitisvinifera)等,现居住于这些民居的主要为年纪较大的长辈,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是他们为饮食方便所致。葡萄等藤本植物设有的藤萝架,亦可在院中形成遮荫小品,倒也是别有一番幽趣。
在所调查的6地村落的古民居中,白坦村的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共35种(29科34属),占植物总数的52%。除白坦福舆堂外,敬修堂、务本堂的庭院植物种类丰富,长势良好。蔡宅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重点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的历史建筑有50余幢,本次重点调查的有永贞堂、四维堂、润德堂、文林第,庭院植物28种(20科27属)。润德堂的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历史悠久,自建筑建成便有,现胸径10cm,冠幅5m,长势喜人。卢宅的古建筑群久负盛名,庭院植物的种类选择及配置模式与其它庭院最大的区别即是尽量地模仿庭院最初的植物种植情况,正厅前庭院多以盆栽灌木或盆景为主,对称式规则布局,种类较传统。后花园则以自然式布局为主,乔灌木层次明显,草本植物稀少,仅在墙角种植芭蕉(Musabasjoo)。李宅于年11月,与白坦村一起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花台门、尚书坊、集庆堂、大宗祠等的庭院中,以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取胜,营造的是雍容华贵的风格,与李氏六世祖李大同官至工部尚书、八世祖李希明官至刑部尚书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二、主要庭院植物文化简析
中国文化经常赋予不同种类的植物以人格属性,例如梅花象征坚贞不屈、不畏艰难严寒,兰代表高贵脱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竹子象征谦虚有礼、气节高尚等。在东阳民间传统民居的庭院中同样反映这种独特的文化倾向,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造景里的作用是其关键部分。
桂花、香樟(Cinnamomumcamphora)是东阳乡土树种,作为最常见的行道树,于东阳各街区随处可见。在所调查的古民居庭院植物中,桂花以优势种强势出镜,金桂(SweetTea)、银桂(Osmanthusfragranscv)、丹桂(Osmanthusfragrans(Thunb.))、四季桂(Osmanthusfragransvar.semperflorens)等频频入眼。作为东阳市树的香樟在庭院之外的街道、公路、公园等地的种植率高于桂花,但在本次调查中,香樟却缺席了。通过与现房主的沟通了解,主要原因有二:“樟”字与“脏”字谐音,不吉利;香樟在5-7年的时间将长成冠幅大于7m的高大乔木,不适合空间有限的庭院。桂花寓意“蟾宫折桂”,象征胜利夺魁,东阳乃著名的“教育之乡”,文人才子辈出,自然对桂花尤为钟爱。桂花飘香,香气清浓两兼,适应能力强,可粗放管理,适宜各地种植。
苏铁又称“铁树”,象征坚定不移的精神信念。原产广东、台湾、福建等冬季气温较高地区,后引种栽培到各沿海地区,已能完全适应东阳气候,若偶遇恶劣低温天气,应搬至室内或包裹保温助其安全过冬。在庭院中基本以盆栽对植的形式出现,高约1m。本次实地调研的古民居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那时东阳尚未出现苏铁,因此在庭院中栽植苏铁是现代人民出于对该种植物的喜爱,不能反映古代的社会文化。
茶梅花色多样,花期长,花量大,是优良的花灌木,以红色茶梅分布最广,其花语是清雅、谦让。茶梅在南宋、明时期也有文人颂之,但并不出名,在东阳广泛栽培与它的习性有极大的关系。
万年青顾名思义“万年常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东阳婚嫁等喜庆场合都爱借用其吉祥如意的意思,因此在室内外均有栽植。
吊兰以其极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广泛分布于江浙一带,是最为传统的居室垂挂植物之一。吊兰又被称为“绿色净化器”,更是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美人蕉在全国各地均可栽培,足以表明它的适应性强。东阳湿地公园亦以美人蕉主要栽培品种。在酷热的天气中傲然开放,让人们感受它坚强的意志,与东阳民众自古以来不畏艰难、不断奋进的品质默然相契。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记载:“牡丹称花王,芍药称花相,俱花中贵裔。栽植赏玩,不可毫涉酸气。用文石为栏,参差数级。以次列种。……忌二种并列,忌置木桶及盆盎中。”[5]43牡丹有“花王”之喻,从明清文献判断,大多以石块或栏杆围成花池,集中种植,而且不可与被誉为“花相”的芍药混种。东阳气候四季分明,常有零星牡丹种植于庭院,或许属于县级市的缘故,牡丹在文人历史上所蕴含的高贵典雅与小县城所承载的工匠文化精神契合度不高,因此少有大面积栽植,李宅庭院的牡丹仍以盆栽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典故中颇负盛名的花中四君子“梅(Armeniacamume)、兰(Cymbidiumssp)、竹(Bambusoideae)、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在东阳各民居庭院中种植最多的是兰花。梅花原产于我国,竹素有君子之喻,且具清新脱俗的气质很受文人学士的喜爱,成为一些园林的重要景致,菊品种丰富,可广泛种植于田间地头、庭院室内。
石榴(Punicagranatum)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树冠不整齐,寓意多子,花和果实都颜色鲜艳,花期较长,成丛配置最佳,但在调查中发现,多为单株种植。
在以上几种传统民居庭院中主要植物种类来看,房主更注重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在易养易种的基础上再选择能反映自身期许的一些植物。大多数植物是现在房主种植,已很难代表最早建房者的心理诉求。
三、庭院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分析
植物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观元素,能给庭院带来蓬勃的自然生气,也是体现季节变化的主要载体[6]。东阳四季分明,每季各有独特的植物景观可赏。参考任斌斌[7]等对常熟地区庭院植物配置的研究,结合东阳传统民居庭院现状,以观赏性和食用性作为划分植物配置模式的主要依据,综合分为两类:观赏型、混合型(兼具观赏型和食用型)。
(一)观赏型
庭院植物注重植物景观的观赏功能,种类选择以观赏性植物为主,分为单层和复层两种植物配置结构,观赏性较强。
1.单层植物配置模式
在所调查的庭院中,这种类型仅存在于卢宅古民居庭院。卢宅正厅庭院的花木配置比较简单,院落中常以单棵孤植或2棵盆栽植物对称栽植。该种模式以棕竹(Rhapisexcelsa)、榕树(Ficusmicrocarpa)、灌木形式的桂花等形成单层结构,无乔木与草本植物,也无可食用性灌木种类。从整体植物布局上看,其结构简单,层次单薄,庭院的绿化占地面积小,植物种类与数量都相对偏少。
2.复层植物配置模式
该模式以观赏性乔木-观赏性灌木-观赏性草本的植物配置形式广泛存在于本次调查的各民居庭院,如北后周、李宅、卢宅后院、白坦务本堂。此模式层次丰富,植物种类多样。乔木以桂花、香泡为主,数量为1-3棵。有姿态好的美人蕉居于庭院一隅,形成“雨打芭蕉”的意境;中层空间则以瓜子黄杨(Buxussinica)、茶梅、杜鹃、胡柚、红叶石楠、无刺枸骨(Ilexcornutavarfortunei)、灌木形式的苏铁等形成灌木层;下层草本植物盆景非常丰富,美人蕉、朱顶红(Hippeastrumrutilum)、吊兰、玉树(Crassulaarborescens)、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等为主要种类。
(二)混合型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复层植物配置模式的基础上种植可食用性植物,在白坦敬修堂庭院种植金桔(Fortunellamargarita)、辣椒、丝瓜,蔡宅古民居庭院种植葱和葡萄。该种模式综合考虑了观赏、食用的双重功能,植物种类丰富,占据庭院空间较小,深得农户认可。值得一提的是,院中有种植的香泡、胡柚、石榴等虽为可食用性果树,但在东阳人民心里,这类植物代表了吉祥如意、子孙昌盛的寓意,尽管在院中果实累累,但极少食用,多数作为观赏性种类,因此并未把这些植物归入此模式。
从这两类模式可以看出,古民居庭院的观赏性植物种类最为丰富,成为庭院的主体植物,观赏功能成为庭院植物的主要功能。这与近年的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效果显著,村民的绿化、美化意识逐渐增强,由庭院的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
综上所述,植物景观是东阳传统民居庭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主均比较重视庭院绿化,植物种类较多,层次较丰富。庭院作为房主的私密空间,在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自主性。古民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自身承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民居特殊的文化背景,但鲜有房主在庭院植物配置中能反映出相应的文化,这或许跟现今居住的房主教育程度有关。因此,政府在保护、弘扬东阳传统民居的同时,应采取适当而有力的引导、宣传或者鼓励措施,逐步提升房主的认识和理念,鼓励他们根据个人居住的古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完善种类丰富、各具特色、能与古民居文化相得益彰的庭院植物景观建设。
参考文献:
[1]袁昌齐,张卫明,束成杰,等.“一带一路”植物文化和植物资源的交流与发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4):1-4.
[2]殷新,李鹏宇,李萌.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调查与优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8):-.
[3]胡伟飞.浙南古民居建筑及文化[J].新美术,(3):-.
[4]陈凌广.浙西明清古民居建筑的柱础[J].文艺研究,(9):-.
[5]文震亨著,陈植校注,杨超伯校订.长物志校注[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6]祝遵凌,刘亚亮,褚茜.长三角新农村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7):35-37.
[7]任斌斌,李树华,李法红.常熟地区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M].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52—57.
[责任编辑:吕国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